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栋,字元极,眉州青城人,绍定二年进士第二,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未上,丁母忧,服除,迁荆南制置司。丁父忧,服除,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兼吴益王府教授。入对,言:“飞蝗蔽天,愿陛下始终一德,庶几感格天心,消弭灾咎。”又言:“迩来中外之臣,如主兵理财,听其言无非可用,迹其实类皆欺诬,上下相蒙,无一可信。”又言:“祖宗立国,不恃兵财法,惟恃民心固结而已。愿陛下常存忠厚之意,勿用峻急之人。”理宗悦,以臣僚言奉祠。
起知兴化军。孔子之裔有居亟头镇者,栋为建庙辟田,训其子弟。进对,帝曰:“止是正心修身之说乎? ”栋对曰:“臣所学三十年,止此一说。用之事亲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时有女冠出入宫禁,颇通请谒,外廷多有以为言者。栋上疏曰:“陛下何惜一女冠,天下所侧目而不亟去之乎? ”帝不谓然。栋曰:“此人密交小人,甚可虑也。”又言:“京、襄、两淮、四川残破郡县之吏,多是兵将权摄,科取无艺,其民可矜,非陛下哀之,谁实哀之。”帝从之。
迁太常少卿、起居郎,差知滁州,以殿中侍御史周坦论罢。出知太平州,以右补阙萧泰来论罢,度宗立为太子,帝亲擢栋太子詹事,权刑部尚书兼国子祭洒。
台州守王华甫建上蔡书院,言于朝,乞栋为山主,诏从之。因卜居于台。以旧职提举洞霄宫,复依旧职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以监察御史胡用虎言罢,仍奉祠。乃以资政殿大学士充万寿观使,卒,遗表上,帝辍朝,特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杨栋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弭灾咎  咎:过错
B.不恃兵财法 恃:依赖
C.差知滁州  差:派遣
D.帝亲擢栋太子詹事  擢:提拔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宗,指皇帝赵昀的庙号,皇帝死后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没有褒贬之意。
B.女冠,指女道士,唐代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皆戴黄冠,故名。
C.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D.遗表,指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出自《三国演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栋命运不幸,父母接连去世。他是绍定二年进士第二名,还没上任,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任职荆南制置司。后又遭父丧,期满被皇帝召回继续做官。
B.杨栋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蝗灾肆虐时,他入朝奏对,希望皇上坚持仁德,又提出主持军事管理财政的大臣,欺骗诬罔,互相蒙蔽,不值得信任。
C.杨栋尊崇儒学,注重正心修德。有一位孔子后裔居住在亟头镇,杨栋替他建庙开地,训导他的子弟。他所学三十年,一直奉行正心修德的学说。
D.虽然杨栋屡次被其他大臣弹劾,但是仍被皇上起用。他去世后,表文奏上,皇帝停止视朝听政,去吊唁他,特别追赠为少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事亲取友,用之治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
(2)多是兵将权摄,科取无艺,其民可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7 04:1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畸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觌:相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B.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C.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D.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或师长来取的,用于社交的正式场合,是他人对其的尊称。
B.祖,一般是对开国皇帝的尊称,可以是第一位,也可以是第二或第三位,比如明成祖朱棣,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秦皇即位后首创年号。
D.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出使吴越,地方官多次送他礼物,他始终不肯接受。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想让他做使相,但他并不十分向往使相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时契丹数侵河北,询请遣大臣临边督战,募游手击贼。又论曹玮、马知节才可用,傅潜、杨琼败当诛,田绍斌、王荣等可责其效以赎过,凡数十事,其言甚壮。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可用。后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知苏州,就徙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坐议天书,出知濠州。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又以善寇准,徙池州。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作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病足,出知许州卒,故事侍读学士无出外者。天禧中,张知白罢参知政事,领此职,始出知大名府,非历二府而出者,自询始。
询性卞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选自《宋史·梅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B.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C.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D.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B.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C.古代“坐”是会意字,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文中“坐议”的“坐”是席地而坐的意思。
D.古代与帝王相关的事物都有专称,帝王的食物可叫“御膳”,帝王的诏书可称“御旨”,帝王亲自到某处可谓“御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询聪慧,善于辞令,在崇政殿参加进士考,他的出众的表现,引起了皇上的关注,受到了皇上的好评。
B.梅询可称得上忠臣,边事危急,梅询上书献策,使“蛮夷攻蛮夷”; 在用人上,梅询积极进言,主张唯才是用等。
C.梅询在官任上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险薄望轻”,也有外在因素——李沆的力阻、寇准的善变。
D.梅询性格急躁,一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梅询同吕夷简关系很好,能得到要职,得益于危难中吕夷简的救助。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
(2)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被贬。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陆游传》,有删改)
注①驻跸(bì):帝王出行沿途暂住。②觌:dí。
【小题1】对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补登仕郎 荫:因祖宗功德
B.有北方珍玩 市:买
C.时龙大渊、曾觌用事  用事:掌权
D.寻隆兴府 易:降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B.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C.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D.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年少时就擅长诗文,后来和秦桧孙子秦埙等人一起参加科举,陆游被锁厅推荐为第一名,这遭到了秦桧的嫉妒,秦桧很是愤怒,以至于惩办了当时的主考官。
B.陆游常向皇帝奏疏。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军队,陆游在疏中力陈其不当;京城中有些达官贵人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认为这有损圣上之德,请求严行禁绝。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
C.陆游在王炎手下做事时,认为要经营治理中原必要从长安开始,因此他建议王炎储备粮草、训练军队,只要有机会就发起进攻,敌人不来就做好防守工作。
D.陆游认为龙大渊、曾觌招揽大权,集结私党,用花言巧语迷惑圣上的听闻。皇上从枢臣张焘那里听到这番话后很生气,把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2)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之。神宗移轼汝州,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曰:“安石须说。”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敦。二人不相合,敦每以谑侮光,光苦之。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敦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高宗即位,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起戏马台,尾于城 属:连接
B.辄为当路者之 沮:阻止
C.敦每以谑侮光 困:使……困扰,为难
D.必以贤为累 贱:地位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十八岁,后也泛指成年。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唐始为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学校、科举及民族、外交事务。
C.御史,中国古代官名。秦朝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
D.赠,古代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判断及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  译为: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B.轼庐于其上 状语后置句  译为:苏轼在城墙上搭了一间草庐居住
C.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定语后置句 译为:又以为一些不利的事不敢说给百姓听
D.见鄙于蜀先主 被动句 译为:被蜀先主鄙视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3)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云,字子飞,泽州人。父献可,仕至英州刺史、知泸州。黄庭坚谪于涪,献可遇之甚厚,时人称之。云举进士,从使高丽,撰《鸡林志》以进。擢秘书省校书郎,出知简州,迁陕西转运副使。宣和中,从童贯宣抚幕。入为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

靖康元年,以给事中使斡离不军,议割三镇以和。使还,传道斡离不之意,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执政以为不然,罢为徽猷阁待制、知唐州。

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书,再出使,许以三镇赋入之数。云至真定,遣从吏李裕还言:“金人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尊号,且须康王来,和好乃成。”钦宗悉从之,且命王及冯澥往。未行,而车辂至长垣,为所却,云亦还。澥奏言云诞妄误国,云言:“事势中变,金人必欲得三镇,不然,则进兵取汴都。”中外震骇,诏集百官议,云固言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顷云奉使过磁、相,劝两郡彻近城民舍,运粟入保,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于是王出谒嘉应神祠,云在后,民遮道谏曰:“肃王已为金人所留,王不宜北去。”厉声指云曰:“清野之人,真奸贼也。”王出庙行,或发云笥,得乌絁短巾,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王见事势汹汹,乃南还相州。是役也,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云兄霁,崇宁时,为讲议司详议官,上书告蔡京罪,黥隶海岛。钦宗复其官,从种师中战死。

(选自《宋史·王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B.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C.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D.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云出身官宦,仕途顺遂。他曾任起居中书舍人,但出使斡离不军时,因黏罕得到朝廷给余观的蜡书和谈不成而被贬。
B.王云担任使者,参与议和。他在金兵大军压境之际被授予议和的使命,并亲自劝说康王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
C.王云身处乱世,深受宠幸。他在金兵入境之际,得到皇帝重用和信任,肩负家国责任,多次前往金营,为缓解危局寻求对策。
D.王云得罪百姓,终遭大祸。他因坚壁清野政策而招致民怨,后又因与宗泽的矛盾以及百姓的误会,被当作奸细在民乱中杀害。
【小题3】下列关于古代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个朝代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自明朝起每位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
B.古代对对方亲属的敬称除了令还有尊、贤等。尊,可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驾、尊意等;贤则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等。
C.不同朋友之间有不同的称谓,情同手足的朋友叫“金兰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竹马之交”,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D.对不同的年龄也有特定称谓,七八岁为“龆龀”十三四岁为“豆蔻”,男子二十岁为“弱冠”,四十岁为“不惑”,六十岁为“耳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