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之。神宗移轼汝州,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曰:“安石须说。”

神宗崩,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敦。二人不相合,敦每以谑侮光,光苦之。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敦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高宗即位,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起戏马台,尾于城 属:连接
B.辄为当路者之 沮:阻止
C.敦每以谑侮光 困:使……困扰,为难
D.必以贤为累 贱:地位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十八岁,后也泛指成年。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隋唐始为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学校、科举及民族、外交事务。
C.御史,中国古代官名。秦朝开始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
D.赠,古代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句式,判断及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  译为: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B.轼庐于其上 状语后置句  译为:苏轼在城墙上搭了一间草庐居住
C.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定语后置句 译为:又以为一些不利的事不敢说给百姓听
D.见鄙于蜀先主 被动句 译为:被蜀先主鄙视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3)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06:1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有副改。

注:①次爨(cuàn)炊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B.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C.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D.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岳飞,名飞,字鹏举。
B.朕,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就指代屈原自己,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C.擢,指提拔官职,古代用于提拨官职的词还有“迁、陆、拔、署、拜”等。
D.“风骚”在文学上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们对后量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身材信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十八岁时,以距大勇敢应乡州招募,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B.绍兴四年,韩世忠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进犯,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在江口大败金军,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C.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
D.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罢去官职后,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2)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九经及第,为国子监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奭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此至言也。”因咨嗟久之,赐五品服。由是真宗以为诸王府侍读。累迁工部郎中,擢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得天书于左承天门,帝将奉迎,王旦等曰:“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皆拜称万岁。奭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既奉迎天书,大赦并布告其事于天下。是岁,天书复降泰山,帝复亲受符命。四年,又将祀汾阴,是时大旱,京师近郡谷踊责,奭上疏谏曰:“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臣愿陛下早自觉寤,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仁宗即位,宰相请择名儒以经术侍讲读,乃召为翰林侍讲学士。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仁宗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候,帝为竦然改听。尝画《无逸图》上之,并言:“古帝王朝朝暮夕,未有旷日不朝。陛下宜每日御殿,以览万机。”帝施于讲读阁。三请致仕,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恻然,诏赐帛二百匹。后优拜工部尚书,复知兖州。赐宴太清楼,近臣皆预,帝作飞白大字以赐。翌日,奭入谢,又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及隅瑞圣园。既而累表乞归,以太子太傅致仕。明道二年卒。赠左仆射,谥曰宣。

(节选自《宋史·孙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B.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C.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D.帝以为奭以经术进/守道自处/即有所言/未尝阿附取悦人/知奭朴忠/虽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九经,北宋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试的内容与《尚书》等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有关。
B.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是最高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为博士。
C.符命,指天赐给人君的吉祥凭证,也指歌颂帝王受天之福瑞的文章,本文指前者。
D.汾阴,即今天陕西万荣县,县西南有后土祠,历代帝王常到此祭祀大地之母后土。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奭见解独特,深得赏识。宋太宗亲自到国子监听孙奭讲授儒家经学,并对他的讲课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真宗也因此让孙奭到各王府授课。
B.孙奭为人正直,直言敢谏。真宗几次想迎天书,还打算到汾阴祭祀,孙奭尖锐地指出这些行为都是迷信活动,都是真宗想要夸耀于后世。
C.孙奭教导有方,恪尽职守。孙奭给仁宗授课时认真尽责,曾以前代昏君误国的史实对仁宗反复规劝,他还呈《无逸图》提醒仁宗勤于政事。
D.孙奭历侍三朝,尽享荣宠。孙奭三朝为官,常得皇上的信任,仁宗还多次拒绝孙奭的辞官请求,甚至赐御笔、财物、房舍以示对他的恩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饥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
(2)仁宗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候,帝为竦然改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颜州。

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辨。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廷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祐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指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始设专职,宋代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升直史馆,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判国子监。权知开封府。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注]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等,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绌罚者十余人。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权三司使,复转运使考课格,分别殿最。

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封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狭。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建言:“凡军行所须,愿下有司相缓急,析为三等,非急罢去。”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以劝民积粟。

迁尚书礼部待郎。行边至镇戎军,元昊拥兵近塞。会暮尘起,有报敌骑至者,戬曰:“此必三川将按边回,非敌骑也。”已而果然。及疆事少宁,诏还,知永兴军。

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选自《宋史·郑戬传》,有删改)

(注)赇:贿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居注,是由史官撰写的关于皇帝的日常言行与生活的记录,作为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类似现代的大学。
C.考课,朝廷依照法规,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官吏进行考核,依其表现,予以升职、赏赐。
D.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戬不畏权贵,严厉治贪。有小吏非法谋利,他穷追猛打,从宰相的儿子入手,牵出一大批人,最后包括宰相在内的很多人遭到惩处。
B.郑戬治理水利,造福百姓。钱塘湖水利一度荒废,他征调人去整治,给百姓带来好处,皇帝下令州里每年按郑戬的办法治理钱塘湖。
C.郑戬判断力强,颇有主见。他边境巡视时,有人报告敌人来了,他认为是自己人,后来证明他是对的;他对契丹与元昊交战淡定处之。
D.郑戬精明干练,为政务实。他建言有关部门分清事情的缓急,不急的应取消;下面给京城运木材给人们带来困苦,他请求予以缓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
(2)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