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A.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B.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C.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D.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B.斛,中国旧量器名。古代常用容器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于带,本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道孝顺母亲。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查道戳开河中坚冰,得到鳜鱼献给母亲,后来母亲痊愈。
B.查道以德服人。知果州时,招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强盗中有人认出他是查道,认为他很仁慈,抛下兵器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务农。
C.查道有情有义。居住在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理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极为节俭。
D.查道宅心仁厚。对犯了法的人不计较,胥吏有过失的,也不笞罚;老百姓拖欠赋税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
【小题4】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2)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8: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中是指后者。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少好学,有辞辨。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时契丹数侵河北,询请遣大臣临边督战,募游手击贼。又论曹玮、马知节才可用,傅潜、杨琼败当诛,田绍斌、王荣等可责其效以赎过,凡数十事,其言甚壮。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可用。后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知苏州,就徙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坐议天书,出知濠州。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又以善寇准,徙池州。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作鉴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病足,出知许州卒,故事侍读学士无出外者。天禧中,张知白罢参知政事,领此职,始出知大名府,非历二府而出者,自询始。
询性卞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选自《宋史·梅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B.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C.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D.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B.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C.古代“坐”是会意字,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文中“坐议”的“坐”是席地而坐的意思。
D.古代与帝王相关的事物都有专称,帝王的食物可叫“御膳”,帝王的诏书可称“御旨”,帝王亲自到某处可谓“御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询聪慧,善于辞令,在崇政殿参加进士考,他的出众的表现,引起了皇上的关注,受到了皇上的好评。
B.梅询可称得上忠臣,边事危急,梅询上书献策,使“蛮夷攻蛮夷”; 在用人上,梅询积极进言,主张唯才是用等。
C.梅询在官任上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险薄望轻”,也有外在因素——李沆的力阻、寇准的善变。
D.梅询性格急躁,一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梅询同吕夷简关系很好,能得到要职,得益于危难中吕夷简的救助。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
(2)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父颖事晋至安州防御使。
永德生四岁,母马氏被出,育于祖母,事继母刘,以孝闻。周祖初为侍卫吏,与颖善,乃以女妻永德。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贼即舍去,繇是免祸。
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与永德厉兵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余众。及驻上党,世宗昼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高平之战,主将殊不用命,樊爱能而下,吾将案之以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
太祖即位,加兼侍中。会出师讨金陵,永德以己资造战船数十艘,运粮万斛,自顺阳沿汉水而下。富民高进者,豪横莫能禁,永德乃发其奸,置于法。进潜诣阙,诬永德缘险固置十余砦,图为不轨。太祖命枢密都承旨曹翰领骑兵察之,诘其砦所,进曰:“张侍中诛我宗党殆尽,希中以法,报私愤尔。”翰以进授永德,永德遽解缚就市,笞而释之。时称其长者。
(选自《宋史·张永德传》,有删改)
【注】①周祖:后周太祖郭威。②繇:古同“由”,从、自。③衄(nǜ):引申指挫伤、失败。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谗,族其家 族:族灭
B.遇贺且谢曰 谢:感谢
C.永德乃发其奸     发:揭发
D.时称其长者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B.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 绐曰/此悲田院耳
C.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D.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德侍奉母至孝。张永德四岁时生母被弃逐,他由祖母抚养长大,但他侍奉继母刘氏就像侍奉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以孝敬长辈闻名乡里。
B.张永德冷静机智。当张永德知道朝廷授予常遇密诏是想杀他时,便主动对常遇说起此事,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常遇,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C.张永德作战英勇。刘崇带领契丹来犯,在高平激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张永德和太祖分头进发,带领士兵以少胜多,最终取得胜利。
D.张永德不畏豪强。豪绅高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阻止,张永德依法处置了他,高进因此诬陷张永德谋反,张永德识破并鞭笞了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
宣和间,承平日久,兵将骄惰,蔡攸、童贯贪功开边,将兴燕云之役,引女真夹攻契丹。上书言:“用兵之策,必先计强弱,策虚实,知彼知己,当图万全。以寡谋安逸之将,角逐于血肉之林。臣恐中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王黼大怒,降集英殿修撰,督战益急。
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虚中奏:“今日宜先降诏罪己,更革弊端,俾人心悦,天意回,则备御之事,将帅可以任之。”即命虚中草诏,略曰:“言路壅蔽,面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上天震怒而朕不悟,百姓怨怼而朕不知。”帝览诏曰:“今日不吝改过,可便施行。”
时守御难其人,欲召熙河帅姚古与秦凤帅种师道,令以本路兵会郑、洛,外援河阳,内卫京城。帝顾谓虚中曰:“卿与姚古、师道如兄弟,宜以使名护其军。”遂以虚中为资政殿大学士、军前宣谕使。虚中檄趣姚古、师道兵马,令直赴汴京应援。金骑至城下,放兵掠至郑州,为马忠所败,遂收敛为一。西路稍通,师道、姚古及其他西兵并得达汴京。虚中亦驰归,收合散卒,得东南兵二万余人。以便宜起致仕官李邈,令统领于汴河上从门外驻兵。
二年,诏求使绝域者,虚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杨可辅副之。明年春,金人并遣归,虚中曰:“奉命北来祈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于是独留。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遂密以信义结约,金人不觉也。恶之者摘其字以为谤讪,由是媒蘖成其罪,遂告虚中谋反。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开禧初,加赠少保。
(《宋史·卷三百七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
B.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
C.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
D.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舍人,古代官名,负责皇帝日常行动安排,参与朝廷重大决策。
B.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与五代、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汴京,即河南开封,古称汴州、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定都于此,称“东京”。
D.二帝,指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靖康二年被攻下汴京的金军掠往北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虚中熟悉军事,谋事周全。蔡攸、童贯贪图功劳开拓边疆,要发动燕云战役,他认为没有摸清对方虚实的情况就用兵,将招来灾祸。
B.宇文虚中忠诚直谏,指斥朝政。皇帝向他询问退敌之策,他要求皇帝先颁布诏书责罪自己,他草拟的诏书中指出言路阻塞、近臣专权等朝政弊端。
C.宇文虚中临危受命,担当重任。大敌当前汴京危急,宇文虚中被皇帝任命为军前宣谕使,宇文虚中以檄书催促姚古、种师道奔赴汴京救援。
D.宇文虚中奉命出使,忠君爱国。建炎二年,宇文虚中应诏出使金国,皇帝任命他为祈请使,在金国他秘密联系东北人士,金人发现将其烧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革弊端,俾人心悦,天意回,则备御之事,将帅可以任之。
(2)金骑至城下,放兵掠至郑州,为马忠所败,遂收敛为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周美袭取承平砦,王信筑龙安砦,悉复所亡地,筑十一城。及开名、平戎道,通永和、乌仁关,更东西阵法为方阵,颇损益兵械。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治军有方。他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戌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B.庞籍长于吏事。他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不畏权贵。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以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