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魏咸信,字国宝,卫州汲人。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开宝中,太宗尹京,成昭宪之意,见咸信于便殿,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称善。遂选尚永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逾年,出领吉州刺史。
太平兴国初,真拜本州防御使。四年,诏用奉外赐钱十万。五年,坐遣亲吏木西边,矫制免所过税算,罚一季奉。雍熙三年冬,咸信知澶州。四年,本郡黄河清,咸信以闻,诏褒答之。淳化四年,河决澶渊,陷北城,再命知州事。太宗亲谕方略,传置而往。时遣阎承翰修河桥,咸信请及流水未下造舟为便。承翰入奏:“方冬难成,请罢其役。”咸信其去,乃集工成之。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滋之患复奏罢之。
真宗即位,车驾北征,为贝冀路行营都统署,诏督师。至贝州,敌人退,召还行在所。景德初,从幸澶州,石保吉与李继隆为排阵使。契丹请和,帝置酒行宫,面赏继隆、保吉,咸信避席,自愧无功,上笑抚尉之。二年,改武成军节度,知曹州。秋霖积潦,咸信决广济河堤以导之,民田无害。大中祥符初,年已昏,见上,希旨求宠渥。七年,表乞任用,上出示中书向敏中曰:“咸信联荣戚里,位居节制,复何望耶?”是冬,新建南京,奖太祖旧臣,加同平章事。俄判天雄军。天禧初,真宗尝谓宰相曰:“咸信老病,诸子不承顺,身后复能保守其家业耶?”未几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录其诸子孙侄,迁官者七人。咸信颇知书,善待士,然性吝喜利,仁浦所营邸舍悉擅有之。既卒,为诸侄所讼,时人耻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咸信于便殿     延:邀请
B.坐遣亲吏木西边 市:集市
C.请罢其役 权:暂且
D.诸子不承顺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咸信其去 击沛公于坐
B.上笑抚尉之    蟹六跪二螯
C.新建南京 勇气闻于诸侯
D.时人耻 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咸信受到恩宠的一组是( )
①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 ②诏用奉外赐钱十万
③咸信以闻,诏褒答之 ④敌人退,召还行在所
⑤咸信避席,自愧无功 ⑥录其诸子孙侄,迁官者七人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B.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C.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D.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咸信少年老成。在昭宪太后驾临之时,年纪轻轻,显得沉着稳重并与众不同,惊叹之余,决定将永庆公主嫁于他为妻。
B.魏咸信当机立断,在治理黄河的看法上与阎承翰相左,在其入朝之际,抓住治理的有利时机,征集工匠,消除黄河水患。
C.魏咸信处处为民。当秋雨连绵成灾之时,没有坐以待毙,想方设法来疏导积水,采用掘开广济河堤的办法,人民免受损失。
D.魏咸信好财贪婪。他独自占有了他父亲的住宅;大中祥符初年,已经很老,见到皇上,迎合圣旨来求取恩宠和优厚的待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9 03:1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间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丈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士而耻此,则豪侠式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悲,有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直闹,赐谥文达。
九龄尝然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同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来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其意;少需,来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者实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B.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C.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D.时秦检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日/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小题2】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满岁,维母忧去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不肯简涉猎 非吾之所有
C.士耻此  锲舍之,朽木不折
D.弗造于平至粹之地 丹以荆卿为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勤奋,遍学百家之说。他小聪慧,深受父兄的熏陶,后来得到许帮助后,更加发奋攻读,昼夜不知倦,因而知识十分渊博。
B.陆九龄虽为儒生,勇担备寇之责。湖南茶寇掠夺庐陵郡,他应众人之求,领导义社布防,调屯兵防御有章法,闲时让众人习射,震慑贼寇。
C.陆九龄自律担当,死后享有殊荣,在兴国任上比较闲暇,却并不放任自己,依然衣冠整肃:死前仍牵挂全国的学术人才,死后被追封为朝奉郎,直秘阁。
D.陆九龄致力礼学,潜心训导后学,他继承父亲志向,修习礼学,与弟陆九渊以师友相处,相互学习:对前来求学的人,他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肯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2)人之感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撒,适固其意。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光实,雅州百丈人,少武勇,有胆气,不事细行,意豁如也。光实嗣职,迁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乾德中,太祖命王全斌等平蜀。俄而盗贼群起,夷人张忠乐者,尝群行攻劫,且憾光实杀其徒党,率众数千,中夜奄至,环其居,鼓噪并进,光实负其母。挥戈突围以出,贱众辟易不敢近,贼杀其族,又发冢墓,坏其棺椁。光实诣全斌,具以事白,誓雪冤愤,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全斌乃署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残寇犹据沈、黎。光实以所部尽平之。遂以光实知黎、雅二州兼都巡检使,安集劳来,蛮族怀之。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太祖喜,谓左右曰:“此蜀中杰俊也,”诏升殿,劳问久之,以为黎州刺史。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车驾征河东,以光实知威胜军事,令调军食,光实入告,愿提一旅奋锐先登,帝曰:“资粮事重,亦足宣力也。”河东平。李继捧之入朝也,以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巡检使。继捧弟继迁逃入蕃落,为边患,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帝闻之惊悴,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曹光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B.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C.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D.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多指开国之君的庙号,开国之君居功甚伟,故而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棺椁,棺即棺材,椁指套在棺外的外棺,古代死者身份和等级不同,棺椁的规格不同。
C.岭南,秦岭以南,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因而产生了“贬官文化”。
D.甥舅,外甥和舅舅,或指女婿和岳父,因异姓诸侯间多有通婚关系,故也用来指外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光实为人武勇,颇有胆气。盗贼张忠乐因怨恨曹光实杀其党羽,便率众数干,半夜里突袭包围他的居所,他背着母亲突围而出,盗贼们都纷纷避开,不敢靠近。
B.曹光实平治有力,能得人心。他擒获张忠乐报仇雪恨后担任义军都指挥使,奉部平定沈、黎,后主事黎、雅二州并兼任都巡检使,安抚慰劝百姓,以至蛮族感怀他。
C.曹光实平蜀有功,皇帝器重。其谏言得到皇上赏识,皇上称赞他是蜀中俊杰,下诏让他登上宝殿,询问筹策并委以重任,他遇害后,皇上惊悼,加等发放抚恤金
D.曹光实性倩豁达,立功心切。他随皇上出征河东,他的职责本是调运军粮,却禀报皇上,希望率军打先锋,被皇上拒绝,征讨李继迁时,他不与人谋,想独占其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斌壮其志,令率兵先导,果克其城,获忠乐而甘心焉。
(2)六年秋,全斌遣入贡京师,遂言境内安乂,乞罢义军归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 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罐,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罐年少辄诛索侵扰罐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罐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就除转运使。刘铱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罐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寻以罪降知洪州。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罐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厂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罐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罐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罐议。徙澶州、滑州。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卒。
(《宋史·列传第六十二》,有删节)
(注)险诐(bi):邪恶不正,阴险诡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瑾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B.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瑾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C.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D.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上元”,即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故又称灯节。现已成为中国、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传统的重要年俗节日之一。
C.“奏”“疏”,和“章”“议”“表”“说”一样,均属古代常用文体,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
D.“补”“除”“迁”是古代官职授任或变动的术语。文中的“补”“除”与“授””拜”一样都是任职授官,“迁”与“徙”一样都是调动职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瑾任职,蒙父推举。由于他的父亲魏羽奏请朝廷,他得以补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开封府仓曹参军等职。
B.魏瑾在任,为民着想。当时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铱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难以幸免,魏瑾替他们废除了这一苛税。
C.魏瓘为官,精审守正。他曾揭发肆意妄为的宦官,后因株连停职;弹劾阴险诡诈的史沆,遭到报复,被陷害诬告私自截留了上供的宝物。
D.魏瓘为政,敢于建言。在京刑狱担任纠察时,曾经对开凿六塔河以及镇压彭士羲叛乱的两个朝议提出反对意见,朝廷都马上予以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
(2)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考中了举人,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六艺,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亦指“六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䜣被贬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