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魏咸信,字国宝,卫州汲人。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开宝中,太宗尹京,成昭宪之意,见咸信于便殿,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称善。遂选尚永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附马都尉。逾年,出领吉州刺史。
太平兴国初,真拜本州防御使。四年,诏用奉外赐钱十万。五年,坐遣亲吏木西边,矫制免所过税算,罚一季奉。雍熙三年冬,咸信知澶州。四年,本郡黄河清,咸信以闻,诏褒答之。淳化四年,河决澶渊,陷北城,再命知州事。太宗亲谕方略,传置而往。时遣阎承翰修河桥,咸信请及流水未下造舟为便。承翰入奏:“方冬难成,请罢其役。”咸信其去,乃集工成之。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滋之患复奏罢之。
真宗即位,车驾北征,为贝冀路行营都统署,诏督师。至贝州,敌人退,召还行在所。景德初,从幸澶州,石保吉与李继隆为排阵使。契丹请和,帝置酒行宫,面赏继隆、保吉,咸信避席,自愧无功,上笑抚尉之。二年,改武成军节度,知曹州。秋霖积潦,咸信决广济河堤以导之,民田无害。大中祥符初,年已昏,见上,希旨求宠渥。七年,表乞任用,上出示中书向敏中曰:“咸信联荣戚里,位居节制,复何望耶?”是冬,新建南京,奖太祖旧臣,加同平章事。俄判天雄军。天禧初,真宗尝谓宰相曰:“咸信老病,诸子不承顺,身后复能保守其家业耶?”未几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录其诸子孙侄,迁官者七人。咸信颇知书,善待士,然性吝喜利,仁浦所营邸舍悉擅有之。既卒,为诸侄所讼,时人耻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咸信于便殿     延:邀请
B.坐遣亲吏木西边 市:集市
C.请罢其役 权:暂且
D.诸子不承顺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咸信其去 击沛公于坐
B.上笑抚尉之    蟹六跪二螯
C.新建南京 勇气闻于诸侯
D.时人耻 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咸信受到恩宠的一组是( )
①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 ②诏用奉外赐钱十万
③咸信以闻,诏褒答之 ④敌人退,召还行在所
⑤咸信避席,自愧无功 ⑥录其诸子孙侄,迁官者七人
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B.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C.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D.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咸信少年老成。在昭宪太后驾临之时,年纪轻轻,显得沉着稳重并与众不同,惊叹之余,决定将永庆公主嫁于他为妻。
B.魏咸信当机立断,在治理黄河的看法上与阎承翰相左,在其入朝之际,抓住治理的有利时机,征集工匠,消除黄河水患。
C.魏咸信处处为民。当秋雨连绵成灾之时,没有坐以待毙,想方设法来疏导积水,采用掘开广济河堤的办法,人民免受损失。
D.魏咸信好财贪婪。他独自占有了他父亲的住宅;大中祥符初年,已经很老,见到皇上,迎合圣旨来求取恩宠和优厚的待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9 03:1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①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对去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还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公田争端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颍州。
照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辽,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辩。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延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祜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颖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貽万世/从之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在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邵,字才彦,乌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第。建炎元.年.,为衢州司刑曹事。会诏求直言, 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江、淮、 蜀、闽之资,以图恢复,不应退自削弱。”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军前者,邵慨然请行, 转五官,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武官杨宪副之,即日就道。至濰州,接伴使置 酒张乐,邵曰:“二.帝.北迁,邵为臣子,所不忍听,请止乐。”至于三四,闻者泣下。翌日,见左监军挞揽,命邵拜,邵曰:“监军与邵为南北朝从臣,无相拜礼。”且以书抵之曰兵不 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厥后伪楚僭 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余,是天意人心未厌宋德也。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 兵不已,曲有在矣。”挞揽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明年,又送邵于刘豫, 使用之。邵见刘豫,长.揖.而已,又呼为“殿院”,责以君臣大义,词气俱厉,豫怒,械置于狱,杨宪遂降。豫知邵不屈,久之,复送于金。金尝大赦,许宋使者自便还乡,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南归。惟邵与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议成,南归。八月,入见,奏 前后使者如陈过庭、司马朴、崔纵皆殁异域未褒赠者,乞早颁恤典。邵并携崔纵柩归其家。 十九年,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赠少师。邵 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有文集十卷。
(节选自《宋史•张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 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B.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C.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D.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启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指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每个帝王在位只能拥有一个元年。
B.“直阁”是宋官名,凡久任馆阁者必选直阁,才能够提拔至待制之职。
C.“二帝”指的是在靖康之乱中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
D.长揖,古代一种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邵直陈时局,有见识。他任衢州司刑曹事职时,就上疏直陈中原和东南的形势,主张朝廷不应退缩而削弱自己。
B.张邵忠于宋室,能据理力争。金兵南侵时,他主动要求出使金营,因感二帝遭遇不忍听乐,与金人谈判时据理力争。
C.张邵是非分明,威武不屈。他直呼刘豫为“殿院”,用君臣大义严厉谴责他;杨宪受利诱而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服。
D.张邵不愿偷生,有情有义。金曾让宋使者还乡,他不愿偷生淮北,就说家在江南;南归后,他亲自将崔纵的棺材送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2)邵负气,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出使囚徙,屡濒于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遵裕环庆  从……出兵
B.关陕事力单,公私大困 匮乏
C.今宜明战守救援之法   修建、制造
D.纯粹沉毅有干略,才时须 适应、符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拔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B.范纯粹有大局意识。他主动邀请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虽然受到侵扰的防区不归自己管辖,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
C.范纯粹正直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D.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深入敌境,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玉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室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私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样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道使护送天祥至家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样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B.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C.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滩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德祐,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古代用年号纪年,汉武帝始创年号,后代只有帝王登基才改年号。
C.枢密使,唐后期始设,后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D.潮阳,地名,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才,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被皇帝亲自提拔为状元,后在任湖南提刑时遇见前丞相江万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被江万里看重。
B.元军进攻南宋,朝廷危急,皇帝下诏令各地起兵救援朝廷。文天祥发动本郡的豪杰万人前去救援,且不顾好友劝止,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C.德祐二年,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与元军丞相谈判,因力争被扣押,于镇江寻机逃脱,先后逃亡到真州、高邮、温州,后再次被元军俘获。
D.文天祥再次被俘后,用自己的《过零丁洋》诗来拒绝张弘范招降,张弘范被他感动。后被拘元都三年,元世祖爱惜他的才能,百般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