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皂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除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投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真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姜浃,朝廷识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 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注]①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官职名。②九考:古代官吏3年一考绩,九考为 27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都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B.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C.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D.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与《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大学》合称 “儒家十三经”。
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宋沿之,称身丁钱或丁钱,为赋税名。
C.书院: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D.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廉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主持南康军时,正值当地发生严重旱灾,朱熹很重视救灾措施,很多灾民得以活命。
B.浙东大饥荒时,朱熹微服巡察,都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担心受到惩罚,因此毁谤朱熹政务荒疏。
C.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致常常断粮,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他只好与学生共食粗劣的食物。
D.朱熹为学强调敬事上天,加强自我修养。死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四书”定为学校的教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5 05: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补荫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益柔讼之日:“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不行。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诏百官转对,益柔言:“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意盖指王安石也。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日:“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司马光尝语人日:“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B.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C.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D.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官僚队伍。
B.转对指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
C.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与高宗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
D.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益柔明辨是非,敢于直言。尹洙被贬庆州,王益柔为其辩护,认为刘沪有违君命虽杀之也不为过,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
B.王益柔尽职尽责,奏除吏弊。他担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时,认为当时的官吏考核标准会产生诸多弊端,建言参照唐朝的四善制,依据实绩,分为三个等级。
C.王益柔以史鉴今,心忧朝政。他认为人君之难莫大于分辨正邪,他列举前朝佞相蒙蔽朝政、制造祸端的史实,暗谏皇上应谨防当朝宰相王安石以奸说祸政。
D.王益柔博览群书,致力于学。尹洙曾盛赞其文章;范仲淹举荐他时因其不善辞赋而请求以策论试之;司马光感叹能读完《资治通鉴》全篇的只有王益柔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2)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家世饶财。父颖事晋至安州防御使。
永德生四岁,母马氏被出,育于祖母,事继母刘,以孝闻。周祖初为侍卫吏,与颖善,乃以女妻永德。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贼即舍去,繇是免祸。
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与永德厉兵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余众。及驻上党,世宗昼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高平之战,主将殊不用命,樊爱能而下,吾将案之以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
太祖即位,加兼侍中。会出师讨金陵,永德以己资造战船数十艘,运粮万斛,自顺阳沿汉水而下。富民高进者,豪横莫能禁,永德乃发其奸,置于法。进潜诣阙,诬永德缘险固置十余砦,图为不轨。太祖命枢密都承旨曹翰领骑兵察之,诘其砦所,进曰:“张侍中诛我宗党殆尽,希中以法,报私愤尔。”翰以进授永德,永德遽解缚就市,笞而释之。时称其长者。
(选自《宋史·张永德传》,有删改)
【注】①周祖:后周太祖郭威。②繇:古同“由”,从、自。③衄(nǜ):引申指挫伤、失败。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谗,族其家 族:族灭
B.遇贺且谢曰 谢:感谢
C.永德乃发其奸     发:揭发
D.时称其长者 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B.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 绐曰/此悲田院耳
C.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D.永德迎其母妻/诣宋州时寇贼充斥/乃易弊衣毁容仪/居委巷中有贼/过即邀乞焉/绐曰/此悲田院耳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永德侍奉母至孝。张永德四岁时生母被弃逐,他由祖母抚养长大,但他侍奉继母刘氏就像侍奉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以孝敬长辈闻名乡里。
B.张永德冷静机智。当张永德知道朝廷授予常遇密诏是想杀他时,便主动对常遇说起此事,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常遇,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C.张永德作战英勇。刘崇带领契丹来犯,在高平激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张永德和太祖分头进发,带领士兵以少胜多,最终取得胜利。
D.张永德不畏豪强。豪绅高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阻止,张永德依法处置了他,高进因此诬陷张永德谋反,张永德识破并鞭笞了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甲,字师文,元祜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松遽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痰。曦又遣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乃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昊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里遂去官朝廷久乃微塑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赐告身,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复通昊氏庄,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
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B.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为三甲,一甲三个人全部称为状元。
C.讳,文中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呼,“犯……讳”意思是违犯了这个规定。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C.刘甲深受信任。有官员不和,朝廷写信问他,又让他转告一些事,让他探访蜀地人才;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廉洁自律。在他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纷纷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了此项名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松遽檄甲兼沿边制置。
(2)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B.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C.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D.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历代帝王即位后都要更改年号,且只用一个年号,用作纪年。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D.千户,为古代武官名,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万户,下领百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有才能,有担当。二十岁考中进士,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到元军军营议和,与元丞相据理力争。
B.文天祥忧思国难。德祐元年,元军进逼,皇上诏天下勤王时,他捧诏涕泣,为国家征兵而无一人一卒入关响应而忧虑与遗憾。
C.文天祥忠君爱国。在国难当头,他不仅自发组织郡中豪杰,响应勤王之诏,而且倾尽家财为军费,其舍家为国的义举令人感佩。
D.文天祥有志节,他被抓后,张弘范对他威逼利诱,到了京师后又遭到元人百般劝降,可他宁死也不投降变节最后从容就义。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父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宋庠荐史馆职,谢曰:“辇毂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卒不就。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奏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已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弼与先臣素厚,臣在谏省,不私谒以致忠告,愿示以此章,使之自省。”及薛向任发运使,行均输法于六路。纯仁言:“安石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刘琦、钱頭等一言,便蒙降黜。在廷之臣,大半趋附。倘欲事功亟就,必为好佞所乘,宣速还言者而退安石,答中外之望。”不听。遂求罢谏职。执政谕之曰:“毋轻去,已议除知制诰矣。”纯仁曰:“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命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以新法不便,戒州县未得遽行。安石怒纯仁沮格因谗者遣使欲捃摭私事不能得使者以他事鞭饬传言者。属官喜谓纯仁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谤,请闻于朝。”纯仁既不奏使者之过,亦不折言者之非。后竟坐失察僚佐燕游,佐迁和州,徙邢州。未赴,加直图阁、知庆州。秦中方机,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民欢:“公实活我。及公析了”备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纯仁自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没之日,幼子、五孙犹未官。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三》)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主处身,二者胥失 胥:全部,都
B.不私谒以致忠告    致:表达
C.言不用,万钟非所顾也 顾:顾念,考虑
D.报至无及矣 报:报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怒/纯仁沮格/因谗者遣使/欲捃摭私事/不能得/使者以他事/鞭饬传言者
B.安石怒纯仁沮格/因谗者遣使/欲捃摭私事/不能得/使者以他事/鞭饬传言者
C.安石怒/纯二沮格/因谗者遣使/欲捃摭私事/不能得使者/以他事/鞭饬传言者
D.安石怒纯仁沮格/因谗者遣使/欲捃摭私事/不能得使者/以他事/鞭饬传言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孝悌仁义,不慕名利。纯仁为了侍奉父母,不听从父亲劝告,坚决不去武进县任职;为照顾患有心疾的哥哥,最终没有任史馆职。
B.范纯仁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纯仁批评宰相富弼未能好好履行职责、愧对国君,对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排挤言官的做法不满。
C.范纯仁宽容大度,不计得失。纯仁遭受诽谤,下属认为这是他反击王安石的契机,但他没有向皇帝陈奏使者和传言者的过错。
D.范纯仁心怀百姓,一心为公。秦中地区闹饥荒,纯仁认为如果先奏请朝廷会延误对灾民的救助,不顾劝阻,坚持开仓赈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欲事功亟就,必为奸佞所乘,宜速还言者而退安石,答中外之望。
(2)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