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霆,字定叟,东阳人。霆少有奇气,试有司不偶,去就武举,嘉定四年,中绝伦异等。乔行简喜曰:“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
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之日!”至扬子桥,人言贼兵昨日在南门,去将安之,霆竟至南门,以帅宪之命董三城事。胜次第出城接战,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无一不利。夺贼壕,筑土城,焚城门,贼气为慑。
北兵至浮光,其民奔遁,相属于道,朝论以为霆可守之,乃知光州。冒雪夜行,倍道疾驰至州,分遣间探,整饬战守之具,大战于谢令桥,光人遂安。督府魏了翁以书来慰安之,以缗钱十万劳其军。知高邮军,流民邦杰聚众三千人为盗,霆剿其渠魁,余党悉散。时议出师,和者甚多,霆以为:“莫若遣间探觇敌情,如不得已然后行之;否则无故自荡其根本,是外兵未至而内兵先惨烈也。”诸军毕行,惟高邮迟之,境内赖以安全。由是与时迕,而谗者益众。
执政期论边事,且谓朝廷即有齐安之命。霆曰:“秋防已急,边守不宜临时更易,盍少需之。”乃撰《沿江等边志》一编上之。制置使董槐、邓泳交荐之,差知寿昌军,改蕲州,建学舍,祠忠臣。尝叹曰:“两淮藩篱也,大江门户也,三辅堂奥也。藩篱不固则门户且危,门户既危则堂奥岂能久安乎?”于是贻书丞相杜范,乞瞰江审察形势,置三新城。不报。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B.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C.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D.时潘甫等起兵/事甫定/霆因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时李全寇盐城/攻海陵/胜出戍扬州/属官多惮从行/霆慨然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B.古代科举分为文举和武举,文举选拔经国治世的文官。武举主要选拔军事人才。
C.缗钱,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缗,串钱的绳子,此处为单位,一千文为一纸。
D.志,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表示记载或者记载的文字,文中指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霆少有大志,才干非凡。王霆小时候志向远大,后来参加武举,考中绝伦异等.主考官乔行简认为王霆有帅才。
B.工霆大义凛然,作战勇敢。李全叛乱时,部下告诉王霆离开南门就安全了,王霆奔赴南门,身先士卒,战无不胜。
C.王霆出兵谨慎,别具见识。邦杰聚众为盗,朝中都主张出兵,王霆认为应先察明情况,由于意见不同,遭人谗言。
D.王霆熟谙边事,著书进献。执政官约王霆讨论边防事务,王霆认为秋防已急,边境守卫不应临时改变,并撰书进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无故自荡其根本.是外兵未至而内兵先惨烈也。
(2)藩篱不固则门户且危。门户既危则堂奥岂能久安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11: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科举时代最后一级殿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一时正至下午三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点敢于直谏,不怕冒犯。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借路人之口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罗点为民兴利,不怕得罪。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选贤用能,全面了解民间利弊,上书请求疏浚被皇室贵戚霸占的淤田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绝换上金国治丧的衣带;面对不应使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每天给英国公讲课,讲到吃饭时也不停;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戒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送给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
(2)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日:“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未成年。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人。文中“未冠”是指“不满二十岁”。
B.宾礼,最初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此处指“宾客的礼节”。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仪制祀祭的机关,最高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户部侍郎。
D.郊祭,犹郊祀,古代与郊外祭祀天地,是传统礼节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袛、人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T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T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朗,字义利,汝南安城人也。祖文,黄门侍郎。父淳,宋初贵达,官至侍中太常。
朗少而爱奇,雅有风气,与峤志趋不同,峤甚疾之。初为南平王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坐请急不待对,除名。又为江夏王义恭太尉参军。元嘉二十七年春,朝议当遣义恭出镇彭城,为北讨大统。朗闻之解职。及义恭出镇,府主簿羊希从行,与朗书戏之,劝令献奇进策。朗报书曰:
羊生足下: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观诸纸上,方审卿复逢知己。动以何术,而能每降恩明,岂不为足下欣邪,然更忧不知卿死所处耳。
朗之辞意倜傥,类皆如此。复起为通直郎。世祖即位,除建平王宏中军录事参军。时普责百官谠言,朗上书曰:
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盖设令之本非实也。又病言不出于谋臣,事不便于贵党,轻者抵訾呵骇,重者死压穷摈,故西京有方调之诛,东郡有党锢之戮。陛下若欲申常令,循末典,则群臣在焉;若欲改旧章,兴王道,则微臣存矣。敢昧死以陈,唯陛下察之。
书奏,忤旨,自解去职。又除太子中舍人,出为庐陵内史。郡后荒芜,频有野兽,母薛氏欲见猎,朗乃合围纵火,令母观之。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还都谢世祖曰:"州司举臣愆失,多有不允。臣在郡,虎三食人,虫鼠犯稼,以此二事上负陛下。"上变色曰:"州司不允,或可有之。虫虎之灾,宁关卿小物。"朗寻丁母艰,有孝性,每哭必恸,其余颇不依居丧常节。大明四年,上使有司奏其居丧无礼,请加收治。诏曰:"朗悖礼利口,宜令翦戮,微物不足乱典刑,特锁付边郡。"于是传送宁州,于道杀之,时年三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B.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C.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D.岂当适使人进哉/何卿才之更茂也/宅生结意/可复佳耳属华/比彩何更工邪/视己反覆/慰亦无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舍人中的“太子”,指封建时代君王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能指其他儿子。
B.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C.西京,古都名。西汉都成在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D.丁母艰中“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此处指母亲去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周朗在少年时便气度不凡,和他哥哥周峤志向不同,周峤非常嫉妒他,周朗最先当南平王刘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因为休假不请示,被免官除名。
B.刘义恭出镇彭城,义恭府中主簿羊希跟着义恭一同赴任。羊希给周朗写了一封书信嘲笑他,叫他为义恭出谋划策,周朗回信说自己不愿意。
C.皇上要求朝中每个臣子抒发自己的意见,周朗上书,结果他的文章奏上不合皇帝的意思,便主动辞官离职。
D.周朗很有孝心,他的母亲想着打猎的场面,周郎于是找人把那块荒地全圈起来,点起火来,叫他的母亲观看,不料引起火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无世不有言事,未时不有令下,然而升平不至,昏危是继,何哉?
(2)火逸烧郡廨,朗悉以秩米起屋,偿所烧之限,称疾去官,遂为州司所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B.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C.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D.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
《宋史·杜太后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B.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C.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D.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B.笄,古代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了。
C.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至于普通百姓的死就只是“填沟壑”了。
D.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太后的家世背景非寻常人家。她的父亲杜爽,曾赠封为太师。杜太后的母亲范氏,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杜太后排行老大。待其成年后才嫁给宣祖。
B.杜太后虽为妇人,却见识卓远。太祖即位,当众人朝贺欢庆时,她能适时提醒儿子为君者的难处;在弥留之际,又能冷静分析后周亡国的原因,为太祖做长远打算。
C.宋太祖身为人子十分孝顺。在太后病重之时,他亲自熬药并侍奉太后不离其左右。对于太后的教诲更是从不违抗,于是便成就一段“金匮之盟”的佳话。
D.太后死于滋德殿,终年六十岁,谥号为明宪。葬于安陵,神位放在太庙附祭。乾德二年,重赠谥号为昭宪,合葬于安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2)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