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小题1】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描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给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C.“离骚读罢总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覆灭的感伤。
D.“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喜之情溢于言表。
E.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小题2】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8-03 08:1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 景 衡 传
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进士第。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州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权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卒奏罢之。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至瓜洲,得暍疾【注】,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 暍疾:中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   执政:掌管大权
B.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     调度:安排,调遣
C.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不报:没有答复
D.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 密迩:靠近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B.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C.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
D.睦寇平/江浙郡县残燬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 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景衡敢于揭发官员的过失。朝廷任命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上书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能重用他。
B.许景衡关心百姓生活。面对财力匮乏、百姓贫困的状况,他上奏章建议朝廷节省开支,抚恤百姓,并且极力指责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
C.许景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建都问题上,许景衡认为以建康作为都城最好,而以南阳作为都城缺陷多,后来又上书请求皇上南巡建康。
D.许景衡保护清正官员。高宗时,依附黄潜善的谏官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许景衡就上书替宗泽解释,后来皇上彻底醒悟,就加封了宗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2)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缙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
【小题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