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初登对,论:“祖宗立国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轻。自熙宁以来,赋日增而民困滋甚。”孝宗嘉纳,因曰:“朕在宫中如一僧。”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当论功业如何。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过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过江左之明、章。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国势未张,未免牵于苟安无事之说。”上默然。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
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以御史王益祥论,夺职。侂胄诛,谏官叶时再论,降两官,谪福州,以兵端之开,叔似迎合故也。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叔似雅慕朱熹,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钟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
(选自《宋史·薛叔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B.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叔似忠于国家,金国君主死后,他分析形势,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指责为国谋划的人太过害怕敌人。
B.薛叔似积极进言,他进言说,现在的百姓的赋税过重;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
C.薛叔似有远见,有学识。他预料金国人要入侵,并布置好防备,后来应验了;他仰慕朱熹,且学问广博,著作丰富。
D.薛叔似的仕途有顺利,也有不顺。他被皇帝亲自授官,被丞相依照旧例封官;他受韩侘胄的牵连而被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
(2)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5 12:0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安石字子坚,以荫锁厅及第。嘉祐中,为夔、峡转运判官。民蓄蛊毒杀人,捕诛其魁并得良药图,由是遇毒者得不死。提点陕西刑狱,摄帅鄜延,能用谍者,敌动静辄先闻。尝救边民戒严,既而数万骑奄至,无所获而去,玺书嘉之。历使京西、河东、淮南、京东,知苏州、邠州、河中府。户部副使韩绛镇太原,议行盐法,与监司多不合,加安石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始定。谓其僚曰:“兴事当有渐,急则扰。”乃出盐付民而俾之券,使随所得贸易,鬻毕而归券,私贩为减。进天章阁待制。官军西征时,遣县令佐督饷,安石谓文吏畏怯,武人邀功,乃但取敢行者。申约束以防众溃,曰:“事不豫警,俟其犯而诛之,是罔民也。”王中正帅东师而西,报安石持四十日粮,而师驻白草平弥月。安石深念曰:“吾顿兵益久,而秦甲未至,倘不足于食,将以乏军兴罪我。”即擅发民再饷,乃以闻。李舜举劾其专诏置狱于潞安石自麟州会逮俄而他路馈粮多不继神宗察其无罪赦之尚书省初建,召为户部侍郎。尝与右曹李定同奏事,帝目留之曰:“卿岂非在淮南日不肯保李定持服者乎?”对曰:“诏问臣,臣不敢不以实奏。”帝曰:“以实事君,朕所与也。”进吏部侍郎。选人将改京官,须次久,临当引对,率困于刑寺审问,或沮以微文,则一跌不复。安石则罢再问,以绝曩弊,遂为后法。出知永兴军、邓、襄、陈、郑州、河阳,至龙图阁直学士。绍圣元年卒,年八十一。

(选自《宋史·陈安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舜举劾其专诏/置狱于潞/安石自麟州会逮/俄而他路馈粮多不继/神宗察其无罪/赦之/
B.李舜举劾其专/诏置狱于潞/安石自麟州会逮/俄而他路馈粮多不继/神宗察其无罪/赦之/
C.李舜举劾其专/诏置狱于潞/安石自麟州会逮/俄而他路馈粮多/不继/神宗察其无罪/赦之/
D.李舜举劾其专诏/置狱于潞/安石自麟州会逮/俄而他路馈粮多/不继/神宗察其无罪/赦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子孙因父祖官爵而得到入学或任官的权利,陈安石以父荫应试及第。
B.盐法是国家对食盐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制度,规定经营食盐须由政府发放盐券。
C.监司是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主要职责是监察辖区的官吏。
D.“引对”指官员被提拔进京任职时到吏部接受询问,由吏部主官面试谈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善于治边,获得皇帝嘉奖。代理鄜延路统帅时,他利用侦察人员预先掌握敌人动静,敕令边民戒严,敌兵来犯,终无所获。
B.安石行事稳健,顺利推进盐法。韩绛因与监司意见不合,推行盐法受阻,安石巧用盐券规范食盐贸易,私盐贩卖大为减少。
C.安石知人善用,保障军队供给。官军西征时,陈安石派遣县令协助督运粮饷,他让果敢的人参加行动,为部队西进提供了保障。
D.安石任职吏部,革除旧日弊政。以往官员进京任职,常常困于刑寺的询问,甚至因此不被任用,他废除了这一程序,为后人效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不豫警,俟其犯而诛之,是罔民也。
(2)吾顿兵益久,而秦甲未至,倘不足于食,将以乏军兴罪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以身作则,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韩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不及姑,徐之,一妇每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丧会,窃而逃     券:契据
B.徐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B.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C.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D.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候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辟大理寺检法官,徒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席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都来尽屏也后她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所调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古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部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读,管勾国于监。在职数年,以动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锢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志日:“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及日:“义理为先,安有高下?“卒不为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陇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②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B.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C.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D.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师,指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文中指为高桢加衔。
B.相传舜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牧”是州的行政长官,文中是“管理”的意思。
C.台,即御史台,是古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古代的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文中的“公”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尽管他的第五代祖父在辽国做太师,却没有因为可以受荫庇而放弃学业,他曾经准备进士考试。
B.高桢依法办事,为政清明。他在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的八年任期里,能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体现了他高超的治政能力。
C.高桢不畏权贵,敢于担当。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想借机中伤他。
D.高桢忠于政事,正直严肃。他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唯恐死后留有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2)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