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
(二)
咸淳九年,文天祥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悲予志焉悲: 思念,同情 | B.而死有余责 责:罪责 |
C.天祥方饭五坡岭 饭:吃饭 | D.吾不能捍父母 父母:父母双亲 |
A.今存其本不忍废 君其勉之 | B.予之生也幸 左右命之拜 |
C.而幸生也何为 使为书招张世杰 | D.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
A.《指南录》中的诗歌,既展现了文天样赴元营谈判被拘的情形,又记载了他一路险境迭出的逃亡历程,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志和民族正气。 |
B.材料(二)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用江万里和张弘范等人的言行衬托出文天祥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和凛然大义。 |
C.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臣子,文天祥有爱国的一面,也有愚忠的一面,这从“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和“安事二姓”等语句中可见。 |
D.两段材料分别以议论和叙述为主,风格不一,但都表现了文天祥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
A.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
B.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样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
C.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
D.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