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
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
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
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选自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
(注)瀵:fèn。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而遨 遨:游览 | B.外与天际 际:交会 |
C.日光烛之 烛:蜡烛 | D.台当山西南缺 当:面对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穷山之高而止 循两崖曲折而上 | B.而不知其所穷 无所睹 |
C.不知日之入 然山之可观者 | D.游于是乎始 石梁跨于其上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不从正面描写西山,而写登西山之所见。“岈然”者似蚁垤,“洼然”者若洞穴,众山高高低低的总貌衬托出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
B.乙文起笔奇绝,笔力集中,笔锋直逼百丈山胜景;其中小涧、庵、瀑布、台东之景都是作者详细描写的胜景。 |
C.甲文中西山不类培塿,卓然不群,其蕴含的人格力量是柳宗元人生理想的体现,两者相融合一,达到自然山水与作者情志的完美结合。 |
D.乙文描写百丈山险奇、幽静、壮丽等各种美的形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与情调。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②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