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4-04 04: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  ②缬:读xié,有花纹的纺织品。
【小题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   )(   )
A.“行尽潇湘到洞庭”,作者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白鱼是跃出水面之鱼,双尾而明足见作者观察入微。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 “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写出了深夜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凉”字既夜之凉也略含心境之凉。
【小题2】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

南宋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③渠:通“遽”,迅速。央: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运用屈原作品的词语,但又切合舟行途中的情景。“濯足”,即洗脚。“晞发”,指晒干头发。这种朝晞发而夕濯足的意象,显示出词人高洁的情怀。
B.“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C.“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D.“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E.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小题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