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南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小题2】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20 01:5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
南宋吕祖谦①
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受施者致其报,施者享其报,人情之常也。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彼徒见夫有徳于人者,责.报则两伤,忘报则两全也,遂以谓忘报者犹足以全其恩。
人与己无二情也,人受施于我,其报犹有时而厌,况我有施于人,反仆仆然为报者之事,是果人情之所安乎?惟其不出于吾情之所安,虽矫而.行之,激而为之,矫者怠,激者衰,则吾情终有时而不能继矣。恩之而不能继,则衅隙生焉.,曾不如相忘者之为安也。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之理,常情之外,不可加一毫之情。过爱者必憎,过喜者必怒,情岂有过而不反者哉?
盖尝观秦穆、晋文之争端,然后知常情之果不可加也。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使袭先祀,使君.万民,使专土疆,使擅利势。一身之间,自冕及舄②, 皆秦穆所致也。有丘山之施,而不受涓滴之报,在秦穆既为盛徳矣!今秦穆非特不责报于晋,乃.反致其报于晋。务欲加于常情,以结晋之欢焉。呜呼,情果可加?秦穆始欲加圣人之所不能加,终则自不能继,而怨随之。隙开于郑之围,而成于崤之役。吾是以知始之加,乃终之损也。或者咎秦穆与晋俱围郑,反背晋而成之。吾谓是固秦穆之罪,然其祸源,正不在是。挟未报之德,矫情屈意,反若受役于晋者,是安可久耶?衅隙不发于今,必发于后。烛之武之说,三大夫之成,特衅隙之迹,而非其端.也。
噫!晋人初受秦穆生全之际,怀恩未报,方以为我负秦。习见秦穆服从之久,少有不合,遽以为秦负我。是秦穆之以恩召怨,固可责,晋人之以恩为怨,尤可责也。露之滥.根茎,苗节无不沾;雨之降丘陵,原隰无不被,天之恩物至矣!然日出阳升,则天不知有露也;云日空霁,则天不知有雨也。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其.秦穆类耶!
(本文节选自《东莱博议》,有删减)
①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②舄(xì):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报则两伤   责:要求
B.使君万民 君:统治
C.而非其端也   端:一面
D.露之滥根茎   滥:滋润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矫而行之 拔剑撞而破之
B.则衅隙生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C.乃反致其报于晋   今君乃亡赵走燕
D.其秦穆类耶 吾其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第一段起笔即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天下之事,有非出于人情之常者,其终必不能安”。
B.第二段主要分析事情不出于常情而不能久安的原因,得出“在常情常理之外不可加一毫情理”的结论。
C.第三段以秦晋之争为例,指出秦晋之隙源于秦伯的“背晋成郑”,以此论证“常情之果不可加也”。
D.作者对秦晋关系理解独到,立意新颖,警戒世人既不能如秦穆公“以恩招怨”,更不能如晋人“以恩为怨”。
【小题4】用“/”给文中划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种一草植一木幸而滋荣则朝环夕绕认以为己恩爬搔培壅未必不反为物之害者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居施者之地,而为报者之事,非人情之常也,矫也。
②晋文以一亡公子而列于五霸,揆厥本原,果谁之力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小题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指隐忧怨恨郁结之情)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诗人通过“男女哀乐”道出了怎样的幽约怨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