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6-05 12:2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
【小题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什么风度(限两个字)?
【小题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
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
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4】第三段作者感叹“予于是又遗恨焉”,作者的“遗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