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节选)
(宋)谢枋得②
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沐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贤者不相知多矣,能灼见三俊③之心者,必圣人也。某自壬戌以后,小夫竿牍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孰不以为简?先生曰:“斯人也,非简我也,必爱我也。”今天下能知某之心者,孰有过于先生乎?事有当言而不言,则非所以待知己,某敢不避诛斥而僭言之。
君子之所为,必非众人之所识。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传》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
某江南一愚儒耳,自景定甲子以虚言贾实祸,天下号为风汉④,先生之所知也。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朋友自大都来,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朝廷过听,遂烦旌招。某乃丙辰礼闱一老门生也,先生误以忠实二字褒之。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今年六十三矣,学辟谷养气已二十载,所欠惟一死耳,岂复有他志?自先生过举之后,求得道高人者物色之,求好秀才者物色之,求艺术过人者物色之,奔走逃遁,不胜其苦。
今朝廷欲根寻好人,不亏面皮正当底人,某决不敢当此选。先生若以三十年老门生不悖负师门为念,特赐仁言,为某陈情,使江浙行省参政管公愿移关诸道、路、县及道录司,不得纵容南人贪酷吏多开骗局,胁取银钞,重伤国体,大失人心。俾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报德,天实临之。
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生亦可以察某之心矣!干冒钧严,不胜恐惧战栗之至!
【注】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③三俊:一般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  ④风汉:疯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夫竿牍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 竿牍:书札。
B.非简我也,必爱我也 简:选择。
C.以虚言贾实祸     贾:买,引申为招惹。
D.俾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 俾: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有过于先生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事有当言而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先生之所知也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枋得用语谨慎,比如首段先说“先生您最懂得我的,事情应该说而不说那不是用来对待知己的”,然后再开始阐述理由,这种写法让老师也能从感情上接受。
B.作者将拒聘的理由说得非常动情,与有情有理有据的李密的《陈情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如其人,这封信写得恳挚、刚强、沉痛,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谢枋得对留忠斋的极度鄙视和不满。
D.留梦炎十分器重谢枋得,所以举荐他,谢枋得坚决拒绝,作者由于当时环境所迫,有些话没法直接说,所以作者的本意与字面意思未必一致,或反话正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
(2)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
【小题5】用“/”给文中画线的文段断句。
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3 02:3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 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 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E. 词的下片结尾两句,描绘了孟夏时节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北方昏结的尘沙。既点明时令,又以景结裔,含蓄蕴籍。
【小题2】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夫石
(唐)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②山椒:山顶。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⑥良:实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入写景,渲染气氛。
D.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