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 照
渔师得鱼绕溪买,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嗮。
卖鱼得鱼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徐照,南宋诗人。字道晖,自号山民。永嘉人,布衣终身,家境清寒,贫病潦倒。
(1)“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请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对本诗的结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予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 不自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丞相之死。 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 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 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 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 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 刀锯:均为古代刑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
B.诚不自返吾衣冠 意:料想
C.以丞相之死    速:招致
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耶  捐:舍弃,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幕府
B.所求乎臣 而国君大臣皆执矣
C.死犹为厉鬼击贼   供给军饷,倡士民助义之心
D.将无往而不得死矣 尚欲有为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 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 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
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丞 相 之 不 为 陵 不 待 智 者 而 信 奈 何 慷 慨 迟 回 日 久 月 积 志 消 气 馁 不 陵 亦 陵 岂 不 惜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丝带,其色如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⑥霄汉:即高空,借喻朝廷。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B.把长剑卖掉,买一只小船,做垂钓太湖的渔翁,这表现了作者随性洒脱的性格。
C.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D.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E. 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小题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