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登龙门①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②。
心感膺门③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后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颗,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
C.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又暗喻宦海之中的风云和波涛,是即孩抒怀之语。
D.“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 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小题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15 02: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水边)。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张巡)庙及颜杲卿(颜真卿从兄)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船桨)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井壁),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同“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鸟嘴)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阮籍)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②。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唐宰相鲁公,即颜真卿。本文明谓颜真卿,实指文天祥。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恨死无以手见公 藉:凭借
B.与榜人祭具 治:置办,备办
C.越宿而集  宿:露宿,宿营地
D.气林木  薄:迫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布衣从戎 犹不能不之兴怀
B.独记别时语 涂有饿孽不知发
C.以竹如意击石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D.其为文词,以达意 不如善遇之
【小题3】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B.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C.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D.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小题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强烈的怀人之作,作者以沉郁深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样的追悼之情。行文一字三叹,泪溅满篇,读来令人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隧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生平事迹,将笔墨倾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莫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2)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