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良【注】《春晚》即事(五首之三)
杨万里
欲与东风说,休吹堕絮飞。
吾行正无定,魂梦岂忘归?
花暖能醺眼,山浓欲染衣。
只嫌春已老,此景也应稀。
【注】仲良:时任零陵司法参军,是作者的同僚。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题目意思是,诗人依照仲良《春晚》诗的题材创作此诗来表示酬答。
B.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就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东风比作人,与之对话。
C.“堕絮”与《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中的“飘絮”表达的意蕴相同。
D.“魂梦岂忘归”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加强对自己希望回归故乡感情的表达。
E. 颈联是工对,“花暖”对“山浓”,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人强烈的印象。
【小题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21 11:0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饤饾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
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矣
D.焉
【小题2】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小题3】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
【小题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