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①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 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宋代苏轼被贬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州市东。
【小题1】这首词起笔写苏轼被贬黄州,作《赤壁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2】词的最后一句,“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7-16 02:4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小题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春正妤,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横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茶靡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放,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茶蘼如雪,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从视觉和听觉上表现力春天的艳丽鲜明与活力生机。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欢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苦风雨来表现,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也有环境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