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①眠三:指蚕儿快要三眠了。是蚕儿长得最快的时候。②篝灯:灯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运用清新洗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斜风细雨、生机盎然的暮春图景。
B.“先自离怀百不堪”一句,揭示出游子心情,道破他的“离怀”之不堪忍受,点明主题。
C.“樯燕呢喃,梁燕呢喃”两句中,词人用风雨中独自翻飞的燕子比喻漂泊不定、孤独无依的自己。
D.“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一个“强”字,可见词人在灯下阅读家书,思念亲人的苦痛矛盾的心情。
【小题2】简要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04 04: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九日作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亭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⑥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小题1】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
A.永遇乐B.念奴娇C.苏幕遮D.水调歌头
【小题2】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下列与该节日没有关联的两项是
A.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B.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栽。
C.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D.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E.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小题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
B.“桑榆”“太行”“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深深感伤与落寞。
C.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
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
【小题4】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足以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②。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释)①张榘,南宋词人。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的得”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辞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杜甫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的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小题2】词作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