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藩,字叔翰,其先赵州人。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馀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觊望,藩泣谓曰:“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藩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藩,得诏,十日不发,召见藩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藩曰:“殆然。”曰:“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藩,藩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阔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藩名,强致之。仲舒等为徘说庾语相狎昵,藩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伸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垍白宪宗,谓藩有宰相器。会郑罢,因拜门下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藩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之数,藩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锣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藩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有删改)

(注)①觊望:希图。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馀/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徐/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徐/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徐/困广陵间/不自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
B.“劾”指“弹劾”。弹劾制度是唐代监察理念的直接体现,由吏部负责,专司弹劾之职。凡文武百官、内外臣僚,甚至包括皇亲贵胄与宦官在内,不论官阶高低,都可以弹劾。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功臣本人死后对其追封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去世,刺史杜兼觊觎节度使一职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因仰慕他的名声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来往了。
C.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数”时,李藩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时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得贿赂皇帝身边的权臣,请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其兼任宰相,李藩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奥大惊失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2)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5:59: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录指挥使,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思同奔逃,以为飞胜指挥使。思同为人敢勇,善骑射,好学,颇喜为诗,轻财重义,多礼文士,然未尝有战功。明宗时,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徙镇雄武。居五年,来朝,明宗问以边事,思同指画山川,陈其利害。思同去,明宗顾左右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能若是邪?”于是始知其材。石敬瑭讨董璋,思同为先锋指挥使,兵入剑门,而后军不继,思同与璋战,不胜而却。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欲因其欢以通意。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愍帝嘉其忠,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三月,会诸镇兵围凤翔,破东西关城。从珂兵弱而守甚坚,外兵伤死者众,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吾从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战,甲不解体,金疮满身,士卒固尝从我矣。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因恸哭。士卒闻者,皆悲怜之。兴元张虔钊攻城西,督战甚急,士卒苦之,反兵攻虔钊,虔钊走。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潞王,吾主也!”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而思同朱知,犹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城西军入城受赏矣!何用战邪?”士卒解甲弃仗,声闻数里,遂皆入城降。诸镇之兵皆溃。思同挺身走,至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乃走潼关。从珂引兵东,至昭应,前锋追执思同。从珂责曰:“罪可逃乎?”思同曰:“非不知从王而得生,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从珂愧其言,乃杀之。汉高祖即位,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B.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C.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D.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宗”是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B.“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夫,“先”指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先君、先妣。
C.“羽林”为“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是皇帝卫军的名称,汉武帝时始设。
D.“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思同起初为官,略有波折。他先是在刘仁恭手下为官,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王思同便奔逃,后来做了飞胜指挥使。
B.王思同文武双全,为官尽责。他喜欢作诗,常礼遇文士,明宗时曾调职镇守雄武,从容回答明宗对边事的询问,令君臣大为惊异。
C.王思同立场坚定,忠心耿耿。潞王向他示好,他不为所动,并将其手下安十十和郝诩 等送至京城,其忠心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王思同重节重义,为君赴死。王思同会同各路兵马攻打潞王,终因军心涣散兵败逃亡,被俘后他凛然陈词,令潞王羞愧,终被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诸镇皆怀向背,所得潞王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绝其使。
(2)今先帝新弃天下,而朝廷信用奸人,离间骨肉,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 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 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自昔天下无二姓并兴,且梁、河内、建昌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又陛下二十孙,无尺土封,非长久计也。请以都督府要州分而王之,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籓屏皇家。”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明年,复谏曰:“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忘母子之恩,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臣闻见过不谏非忠, 畏死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书闻,不报。
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克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申救。曰:“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陛下始革命,勤秉政枢,博逮谋猷,天下以为明主。暮年厌怠,谗佞炽结,百姓不亲,天下以为暗君。邪正糅进,狱讼冤剧。何昔是而今非邪?居安忘危之失也。窃见元忠廉直有名,位宰相,履忠正,邪佞之徒嫉之若雠。易之兄弟无功无德,指马献蒲,先害善良。自元忠下狱,人人偶语, 谓易之交乱,且及四国。况贼虏方强,赋敛重困,而自纵谗慝,摇变遐迩。臣恐四夷低目窥觇,为边鄙患,百姓托义以清君侧,逐鹿之人叩关而至,问鼎大明之宫,陛下何以谢之?臣今计者,莫若收雷电之威,解恢恢之网,复爵还位,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陛下纵不能斩佞臣,塞人望,且当抑夺荣宠,翦其羽翅,无使骄横为社稷之忧。
疏奏,易之等大怒,遣刺客邀杀之,赖凤阁舍人桓彦范等悉力营解,乃免。
神龙初,为习艺馆内教。节愍太子难,或谗安恒豫谋,死狱中。睿宗立,知其 枉,诏赠谏议大夫。
(选自《新唐书》)
【注】①投匦:武则天时设立四个“铜匦”,以鼓励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铜断,是一种铜制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②處舜褰裳:帝王让位。③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膺先圣顾托 膺:接受,承当。
B.任以闲简   任:任用,委任。
C.遗刺客邀杀之 邀:邀请,约请
D.节感太子难 难:发难,反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B.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C.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D.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前/日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安恒首次上书武则天,请求其让位于太子,并将武氏诸王降为公侯,将二十个李姓皇孙都分封为王。
B.苏安恒第二次进谏请女皇禅位,恢复李唐,认为女皇贪恋皇位,违背天意人心,措辞相比首次尖锐。
C.苏安恒在奏疏中指出武则天当政初期的贤明和当政后期的昏聩,并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不能居安思危。
D.苏安恒直言张易之兄弟陷害贤良,若一味纵容必致内乱外患,并借机重提还位于李唐认为这是天下之大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高揖万机,自怡圣心,史臣书之,乐府歌之,斯盛事也。
(2)于是魏元忠为张易之兄弟所构,狱方急,安恒独中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退本求源
B.以一少牢庙   告:祭告
C.燕父子以组   系:捆绑
D.其成败之迹   本:依据,依托
【小题2】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自课内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小题4】从选文看,庄宗亡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B.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D.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 为政于襄者/ 又可知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字叔子。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
B.陵谷,本意为丘陵和山谷,后也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也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
C.《离骚》是春秋时期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D.熙宁,年号。古代皇帝用年号纪年,白汉武帝始。皇帝遇大事一般会改元,所以很多皇帝都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碑记是应史中辉之清而写的。文中说到“襄人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更加有建树。
B.这篇碑记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C.这篇碑记略去舰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在碑记文中别具一格。
D.这篇碑记结尾部分,欧阳修希望自己也能登上舰山,写下像《离骚》那样的忧思愁苦的诗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其名特着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也。(杨)行密起合淝,隶帐下。行密所与起事刘威、陶雅之徒,号三十六英雄,独温未尝有战功。及行密欲杀朱延寿等,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与张颢有隙,使钟章杀之。温疑章不果,夜半使人探其意,阳谓曰:“温有老母,惧事不成,不如且止。章曰“言已出口,宁可已乎?”温乃安。隆演立,迁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天祐十年,遣招讨使李涛攻越,战于临安,裨将曹筠奔于越,涛败被执。温间遣人语筠曰:“吾用汝为将,汝军有求吾不能给,是吾过也。”赦筠妻子不诛,厚遇之。秋,越人攻毗陵,温战于无锡,筠感温前言,临战奔归,遂败越兵。十二年,封温齐国公。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刘信围虔州,久不克,使人说谭全播出降,遣使报温,温怒曰:“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答其使者而遣之,曰:“吾以信也。”因命济师,遂破全播。人有诬信将反者,信闻之,因自献捷至金陵见温,温与信博,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温客尤见信者,惟骆知祥、严可求,可求善筹画,知祥长于财利,温尝以军旅问可求,国用问知祥,吴人谓之“严、骆”。初随行密破赵锽,诸将皆争取金帛,温独据余囷,作粥以食饿者。十六年,温请隆演即吴王位,遂建国改元。隆演卒,温越次立其弟溥。顺义七年,温病卒,年六十六,追封齐王,谥曰武。李昪僭号,号温为义祖。

(节选自《新五代史·吴世家第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
B.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邃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
C.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
D.信敛骰子厉声祝曰/刘信欲背吴愿/为恶彩/苟无二心/当成浑花/温遽止之/一掷/六子皆赤/温惭/自以卮酒饮/信然终疑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即今南京,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曾相继在此建都,后改称为临安。
B.都督起于三国,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C.改元是指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D.僭号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或者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文中指李昪称帝一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温体谅他人,主动承担责任。他派军攻越,曹筠投降越军,他认为自己也有过错,赦免、厚待曹筠的妻儿,后曹筠很感动,率兵归程共败越军。
B.徐温为人多疑,行事谨慎有加。他与张颢有矛盾,想派钟章刺杀张颢,又担心钟章能力不足,不能成事,因此焦虑,半夜试探钟章后,才放下心来。
C.徐温知人善用,虚心向人请教。在他的门客中,严可求擅长出谋划策,骆知祥擅长理财谋利,他经常分别向二人请教行军打仗和国家财用方面的事。
D.徐温关爱百姓,不以财物为重。起初徐温跟随杨行密击败赵时,其他的将领都争抢金帛财物,唯独徐温占据剩下的粮仓,并煮粥给饥饿的人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用其客严可求谋,教行密阳为目疾,事成,始预谋议。
(2)信以十倍之众,攻一城不下,而反用说客降之,何以威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