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载:即元载,唐朝宰相。③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捕骑获之    迹:痕迹
B.公言,朕不闻此 微:没有
C.必谓附者众    党:勾结
D.所以达幽枉,直言 延:引进接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一指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二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给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轸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5 06:4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日:“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准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因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憾焉,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军罢纳遣失即验其名罪之帮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叉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凡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盖少,而汉军益壮。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土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岀/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于禁中累年 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B.颇不其物情 习:通晓,熟悉
C.观而取之 衅:破绽,机会
D.明年,暴 卒:士死日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忠酮深受皇恩。因父亲对朝廷有功,他小时候被皇上赐名并养于禁中;长大后,皇上和他谈论兵法,认为他会成为将才。
B.王忠嗣治边有方。他成为边将后,一心维护边境稳定,不愿意让兵力疲惫来求取名声,想方设法使将士兵器、马匹充。
C.王忠嗣很有远见。他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城墙坚固、防守严密,攻打它不是一个好主意;之后,哥舒翰率兵攻打,果然战败
D.王忠铜获罪被贬。他的进言不合皇上的心意,李林甫又忌恨他,总是挑他的过错,并让人诬告他,他被审讯,后被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憾焉,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竟来求市,来辄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日:“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日:“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缚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讦牾 :讦:指责 牾 :抵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B.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C.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D.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亲去世。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一性格让他不仅得罪了权贵,连皇帝也曾被他得罪了。因此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
B.韩愈经过华阴县,认为柳涧一案是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其官为封溪尉。
C.时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要驱逐他,于是任命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可以不用台参,从而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制造了一场台参之争。
D.韩愈聪明敏锐,不诡诈善变;跟人交往,始终如一,提携的后进之士,也往往知名。和他交往的孟郊、张籍也都闻名于当时。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2)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 ,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B.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本文是前一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 。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
B.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被剥夺,家被查抄。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诽谤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瑷请求辞职。
D.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