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9 05:4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庞师古,曹州南华人也,初名从。梁太祖镇宣武,初得马五百匹为骑兵,乃以师古将之,从破黄巢、秦宗权,皆有功。太祖攻时溥未下,留兵属师古守之,师古取其宿迁,进屯吕梁。溥以兵二万出战,师古败之,斩首二千级。孙儒逐杨行密取扬州淮南大乱太祖遣师古渡淮攻儒为儒所败是时朱珍李唐宾已死师古与霍存分将其兵郴王友裕攻徐州,朱瑾以兵救时溥,友裕败溥于石佛山,瑾收余兵去。太祖以友裕可追而不追,夺其兵以属师古。师古攻破徐州,斩溥,太祖师古徐州留后。梁兵攻郓州,临济水。师古彻木为桥,夜以中军先济。朱宣走中都,见杀
太祖已下兖、郓,乃遣师古与葛从周攻杨行密于淮南,师古出清口,从周出安丰。师古自其微时事太祖,为人谨甚,未尝离左右,及为将出兵,必受方略以行,军中非太祖命,不妄动。师古营清口,地势卑,或请就高为栅,师古以非太祖命不听。淮人决水浸之,请者告曰:“淮人决河,上流水至矣!”师古以为摇动士卒,立斩之。已而水至,兵不能战,遂见杀。
呜呼,兵之胜败,岂易言哉!梁兵强于天下,而吴人号为轻弱,然师古再举击吴,辄再败以死。其后太祖自将出光山,攻寿春,然亦败也。盖自高骈死,唐以梁兼统淮南,遂与孙、杨争,凡三十年间,三举而三败。以至强遭至弱而如此,此其不可以理得也。兵法固有以寡而败众、以弱而胜强者,顾吴岂足以知之哉!岂非适与其机会邪?故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可不慎哉!
(选自欧阳修 《新五代史·梁臣传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儒逐杨行∕密取扬州∕淮南大乱∕太祖遣师古渡淮攻儒∕为儒所败是∕时朱珍∕李唐宾已死∕师古与霍存分将其兵∕
B.孙儒逐杨行∕密取扬州∕淮南大乱∕太祖遣师古渡淮攻儒∕为儒所败∕是时∕朱珍∕李唐宾已死∕师古与霍存分将其兵∕
C.孙儒逐杨行密∕取扬州∕淮南大乱∕太祖遣师古渡淮攻儒∕为儒所败是∕时朱珍/李唐宾已死/师古与霍存分将其兵∕
D.孙儒逐杨行密∕取扬州∕淮南大乱∕太祖遣师古渡淮攻儒∕为儒所败∕是时∕朱珍∕李唐宾已死∕师古与霍存分将其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名犹原名,古代一般在孩子三个月大时由父亲取名;取“字”则在行冠礼时进行。
B.表,奏章的一种,多用于陈请谢贺;也有显扬、表彰之意。这里用后一种意思。
C.留后,官职名。原指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唐中叶后指因节度使有事故代行其职务之官。
D.太祖,是朱温的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师古四处征战,屡建战功。他跟随太祖破黄巢、秦宗权;他攻宿迁,破徐州,斩时溥,并取得清口大捷。
B.庞师古为人谨慎,深得太祖信任。太祖镇宣武,将初得的五百骑兵归师古指挥;太祖追究朱友裕的责任,将其军队交由师古统辖。
C.庞师古缺乏谋略,不能随机应变。他带兵打战必先领受太祖的计策;对于部下提出的意见,不能审时度势,正确采纳。
D.庞师古为人性情诚挚愚忠。他跟随太祖,未曾离开左右;军中没有太祖下命令,就不敢轻举妄动,以致在清口战斗中战败身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古彻木为桥,夜以中军先济。朱宣走中都,见杀。
(2)兵法固有以寡而败众、以弱而胜强者,顾吴岂足以知之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人的表字
B.遨与李振故善   善:友善,交好
C.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D.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B.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鼓无一焉  或师焉,或不焉
D.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各句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D.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首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忠嗣遇之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大守。寻加魏郡大守、河北采访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团结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自颜杲卿死,郡为战区,露胔蔽野,光弼酹而哭之,出为贼幽闭者,厚恤其家。时贼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饶阳,光弼得思义,不杀,问其计,答曰:“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焱锐,弗能持重,图之万全。”光弼曰:“善。”据城待。明日,思明兵二万傅堞,光弼兵不得出,乃以劲弩五百射之,喊退,徒阵稍北。光弼出其南,夹滹沱而军。思明虽数困,然恃近救,解鞍休士。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思明惧,引去,以奇兵断饢道。会郭子仪收云中,诏悉众出井陉,与光弼合击诚九门西,思明大败,挺身走赵郡,立节中流矢死,希德走钜鹿。收藁城等十县,遂攻赵。诏加光弼范陽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思明繇鼓城入博陵,杀官吏。光弼急攻赵,一日拔之。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进围博陵,未下。与子仪合击思明于嘉山,大破之。

(节选《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李光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B.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C.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D.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北都护,是唐朝重要的六个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
B.袭父封,指儿子承袭已死父亲的爵位或官职,一般承袭的爵位和官职可以相等。
C.采访使,为唐朝开元年间在各道设的采访处置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
D.“解鞍”典出《史记》,指李广面对强敌让将士解下马鞍迷惑敌军,后表示停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李光弼善骑射,有大略,为河西王忠嗣所厚遇,有破吐蕃、吐谷浑功的战功。
B.李光弼善于采纳建议、有勇有谋。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听取安思义的建议,守城待敌,用计打败叛军。
C.李光弼富有同情心、体恤民情。李光弼为人宽厚,面对露背蔽野的社会现状,放出被关闭的贼寇,并给予抚恤。
D.李光弼善用用兵、军事才能突出。郭子仪赏识李光弼才能,他对李光弼军事才能的施展和战功的建立有重要影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
(2)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完成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bì)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yūn)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代爵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B.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2)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