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宅舆马法度 僭:超越B.吏白恐宰相意  尾:违反
C.帝不能    夺:使……改变D.吾用休,社稷耳  计:计策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级句子中,全都说明韩休严肃正直、不求名利的一组是
①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②嵩以休柔易,故荐之。
③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④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
⑤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⑥已而疏辄至。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蒿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3 01:4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伦,节度使光乘之子。少以荫累授蓝田县尉。以吏事勤恪,杨国忠署为铸钱内作使判官。国忠恃权宠,又名称,多征诸州县农人令铸钱。农夫既非本色工匠,被抑令就役,多遭篓罚,人不聊生。伦白国忠曰:“铸钱须得本色人,今抑百姓农人为之,尤费力无功,人且兴谤。请厚悬市估价,募工晓者为之。”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天宝末,宫内土木之功无虚日,内作人吏因缘为奸,伦乃躬亲阅视,省费减倍。
会安禄山反,车驾幸蜀,拜伦监察御史。时内官禁军相次到蜀,所在侵暴,号为难理;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襄州康楚元、张嘉延聚众为叛,凶党万余人,自称东楚义王。襄州刺吏王政弃城遁走。嘉延又南袭破江陵,汉、沔运阻绝,朝廷旰食。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凶党有来降者,必厚加接待。数日后,楚元众颇怠,伦进军击之。生擒楚元以献,余众悉走散,收钱物近二百万贯,并不失坠。
乾元三年,以伦为襄州刺史、十州节度使。时李辅国权用事,节将除拜,皆出其门。伦既朝廷公用,又不私谒辅国。伦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时吐蕃、党项岁岁入寇,边将奔命不暇。伦至秦州,屡与虏战。
德宗即位,选堪使绝域者,征伦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通和吐蕃使。伦至蕃中,初宣谕皇恩,次述国威德远振,蕃人大悦。使还,迁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再入吐蕃,奉使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数上疏言之。为宰相卢杞所恶,改太子少保。泾师之乱,驾幸奉天。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伦居家孝友,抚弟侄慈爱称。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时年八十三。
(选自《旧唐书·韦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忠恃权宠,又名称 邀:谋取
B.汉、沔运阻绝     馈:运送
C.时李辅国权用事     秉:执掌
D.再入吐蕃,奉使旨 称:赞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役使减少,益铸钱之数 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B.伦调发兵甲驻邓州界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得过
C.伦既朝廷公用 谁大王为此计者
D.抚弟侄慈爱称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B.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C.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D.及卢杞等贬官/伦于朝堂呜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谐启沃/使天下一至于此/仍为尚书/天下何由致理/闻者敬惮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伦正直敢言。杨国忠大量征用民工铸钱,搞得民不聊生,韦伦对杨国忠表达反对之意,并提出合理建议。
B.韦伦平叛有功。襄州叛乱时刺史王政弃城逃走,嘉延南袭,朝廷被困,韦伦调兵遣将,优待投诚敌人,最终抓获匪首。
C.韦伦不阿谀权贵。李辅国掌权时,韦伦没有私下去拜见,李辅国就设法阻扰朝廷任命,最后韦伦被改任秦州刺史。
D.韦伦出使吐蕃有功。韦伦初次出使,晓示皇恩,宣扬国威,吐蕃人大喜;再次出使,符合皇帝旨意,吐蕃人敬服。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伦清俭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赖其理。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左:淮河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B.礼部:六部之一,掌管考试、学校教育、礼乐、祭祀、宴会食品、铸造印符、册封,全国的佛、道教事务, 少数民族的册封、招待以及全国的工程、工 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等。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宣传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监督部门、新 闻出版总署、宗教局、等部门的综合。
C.丁忧:源于汉代,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母死,为母守丧称“丁母忧”。
D.判:高位兼低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小题2】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比较宽松。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2)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滕王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史,骄纵失度。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罝,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城门夜开,不复有节。高宗以书切责曰:“朕以王至亲,不忍致於法,今署下上考①,冀愧王心。
久之,迁洪州都督。官属妻美者,绐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旬不视事。后坐法削户及亲事帐内之半,谪置滁州。起授寿州刺史,徙隆州,复不循法。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捽辱之。聿入计具奏,帝迁聿六品上阶。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②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武后时,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子十八人,长子修琦嗣,为长乐王,馀爵公。垂拱中,六人死诏狱。神龙初,更以少子修信子涉嗣,开元中,授左骁卫将军。薨,子湛然嗣,从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将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注 ①下上考:唐代的对官员实行考评制度,考课成绩在中上以上的,每进一等就奖赏一季的俸禄;考课成绩为中中的,无赏无罚,俸禄不变;中下以下,每降一等就扣发一季俸禄。有下下考的,削除官职。元婴的成绩是下上考,要贬降。②蒋王:李恽(?-67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
【小题1】对下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B.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C.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D.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
B.旬,一个月分为三旬,一旬为十天。视事,官员处理政务;接任治事。
C.薨,《礼记·曲礼》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或大官死曰薨,士死曰卒。
D.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婴担任金州刺史时,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为害百姓,被高宗写信责骂,并且把他的考课评为下上考。
B.李元婴和蒋王都贪污钱财,所以高宗没有赏赐他们丝织品,而是给他们麻绳,要他们拿麻绳去串贪污的钱,以此羞辱这两人。
C.崔简的妻子郑氏被李元婴逼迫,但她勇敢抵抗,不惜抓破了自己的脸,这让李元婴自感惭愧,就放了郑氏,郑氏得以免受污辱。
D.李元婴有十八个儿子,开始由长子李修琦继嗣,改由小儿子李修信的儿子李涉继嗣,李涉在开元年间,授任为左骁卫将军。
【小题4】翻译句子
(1)朕以王至亲,不忍致於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2)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捽辱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
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C.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词有:谪、贬、黜、权、假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深受皇恩,刚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在禁宫中供养他多年并赐名,他长大后十分刚毅。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应对自如,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威望。
D.王忠嗣持事有远见,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货。”中宗纳之。

神龙初,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奉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谴,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诏”,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其形式有即位诏、遗诏、口诏等。
B.“受命”,文中指受天之命。古代帝王假托神权自称受命于天,借以巩固其统治。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户籍财经等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廷珪恳切谏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玄宗问政之机,向皇帝进谏为君治国之道。
B.张廷珪知礼识体。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皇帝)下诏在朝堂上施行杖刑,他上奏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受到士大夫敬佩。
C.张廷珪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人的封地住户多在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张廷珪认为应当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好意,因此请求按照贞观、永辉时的旧例,准照法令折免。
D.张廷珪仕宦多朝。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时期都担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
(2)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