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珪,河南济源人。第进士,补白水尉。累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廷珪谏,后善之。召见长生殿,赏慰良厚,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珪建言:“自古革命,务归人心,则以刑胜治。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货。”中宗纳之。
神龙初,诏白司马坂复营佛祠,廷珪方奉诏抵河北,道出其所,见营筑劳亟,怀不能已,上书切争,且言:“今土木复兴,不称前诏。愿罢之,以纾穷乏。”帝不省。寻为中书舍人。再迁礼部侍郎。
玄宗开元初,大旱,关中饥,诏求直言。廷珪上疏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再迁黄门侍郎,监察御史蒋挺坐法,诏决杖朝堂,廷珪执奏:“御史有谴,当杀杀之,不可辱也。”士大夫服其知体。王琚持节巡天兵诸军,方还,复诏行塞下,议者皆谓将袭回纥,廷珪陈五不可。又请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然纳之。坐漏禁内语,出为沔州刺史。频徙苏、宋、魏三州。初,景龙中,宗楚客、纪处讷等封户多在河南、河北,讽朝廷诏两道蚕产所宜,虽水旱得以蚕折租。廷珪谓:“两道倚大河,地雄奥,股肱走集,宜得其欢心,安可不恤其患而殚其力?愿依贞观、永徽故事,准令折免。”诏可。在官有威化。入为少府监,封范阳县男。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
B.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
C.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
D.今唐历不移/天地复主宜以仁化荡宥/且易之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尽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
A.“诏”,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为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其形式有即位诏、遗诏、口诏等。 |
B.“受命”,文中指受天之命。古代帝王假托神权自称受命于天,借以巩固其统治。 |
C.“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
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户籍财经等事项的机关,其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
A.张廷珪恳切谏言。开元初年,天下大旱,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张廷珪趁玄宗问政之机,向皇帝进谏为君治国之道。 |
B.张廷珪知礼识体。在黄门侍郎任上,监察御史蒋挺触犯法律,(皇帝)下诏在朝堂上施行杖刑,他上奏认为处罚方式不妥,受到士大夫敬佩。 |
C.张廷珪体恤百姓。景龙年间,宗楚客等人的封地住户多在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张廷珪认为应当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好意,因此请求按照贞观、永辉时的旧例,准照法令折免。 |
D.张廷珪仕宦多朝。他在武则天、中宗、玄宗时期都担任过官职,仕途顺利;先后任过白水尉、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