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小题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令既未布 ( )
⑵民之,莫敢徙 ( )
⑶令行期年( )
⑷所利不能其所伤( )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5】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0 03:2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伏波将军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拔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暝目。”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援前在交趾,还书诚兄子曰:“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与之交结,败乱诸夏。”书,帝召责松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二十二年,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衰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书曰:“今壶头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能轻身,胜障气。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前云阳令朱勃上书曰:“故伏波将军马援,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飞矢贯胫;出征交趾,与妻子生诀。间复南讨,师已有业,未竟而死。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家属杜门,葬不归墓,宗亲怖粟。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愿下公卿,平援功罪,以厌海内之望。”帝意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帝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B.会暑/甚土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C.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D.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波将军,古代武将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代有多位被授予此职的人。
B.诸夏,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指中原地区。夏即华夏,古代汉民族自称,后泛指中国。
C.奏,下级向上级、臣下向国君进言、上书。上书的文章有很多种,例如“表”、“疏”等。
D.驿,古代指传递公文或消息用的车马,也指供传递之人中途休息或换马之地。文中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拳拳之心,忠君爱国。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不顾年迈主动请缨;也曾向友人表明自己“心甘情愿为国而死”的心愿。
B.马援注重家教,管束后辈。即使身在外地他也会写信告诚子侄不要效仿为人豪侠仗义的人,以免变成行为轻浮的子弟。
C.马援作战勇猛,舍身忘死。讨伐先零时飞箭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时又抱着必死的决心诀别家人,取得了赫赫战功。
D.马援一心为国,蒙受冤屈。他病死之后,因生前得罪梁松,被梁松诬告大军从交趾班师时,载回的薏苡仁全是珍珠和犀角。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嬰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态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县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冢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赐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
C.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确的战略主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 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资格;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________________
(3)欲杀之 故:________________
(4)天下无冤 狱: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开。(限三处)
胄 前 后 犯 颜 执 法 言 如 涌 泉 上 皆 从 之 天 下 无 冤 狱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2)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3)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①千余,不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①榜掠:鞭笞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贼多益:更加B.不痛胜:承受
C.大抵尽秦吏畔:背叛D.乃病谢:道谢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2)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