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小题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令既未布 ( )
⑵民之,莫敢徙 ( )
⑶令行期年( )
⑷所利不能其所伤( )
【小题3】卫鞅斥责乱法之民,将他们“尽迁之于边”是因为
【小题4】与“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句式相同的是( )
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B.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C.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D.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
【小题5】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将卫鞅的变法记述下来的目的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0 03:2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伏波将军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拔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暝目。”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援前在交趾,还书诚兄子曰:“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伏波将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与之交结,败乱诸夏。”书,帝召责松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二十二年,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衰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书曰:“今壶头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能轻身,胜障气。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帝益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前云阳令朱勃上书曰:“故伏波将军马援,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飞矢贯胫;出征交趾,与妻子生诀。间复南讨,师已有业,未竟而死。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家属杜门,葬不归墓,宗亲怖粟。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愿下公卿,平援功罪,以厌海内之望。”帝意稍解。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帝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B.会暑/甚土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C.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D.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波将军,古代武将的一种封号,伏波意为降伏波涛,历代有多位被授予此职的人。
B.诸夏,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指中原地区。夏即华夏,古代汉民族自称,后泛指中国。
C.奏,下级向上级、臣下向国君进言、上书。上书的文章有很多种,例如“表”、“疏”等。
D.驿,古代指传递公文或消息用的车马,也指供传递之人中途休息或换马之地。文中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拳拳之心,忠君爱国。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不顾年迈主动请缨;也曾向友人表明自己“心甘情愿为国而死”的心愿。
B.马援注重家教,管束后辈。即使身在外地他也会写信告诚子侄不要效仿为人豪侠仗义的人,以免变成行为轻浮的子弟。
C.马援作战勇猛,舍身忘死。讨伐先零时飞箭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时又抱着必死的决心诀别家人,取得了赫赫战功。
D.马援一心为国,蒙受冤屈。他病死之后,因生前得罪梁松,被梁松诬告大军从交趾班师时,载回的薏苡仁全是珍珠和犀角。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枢归葬于蜀。蜀人之祔,同垄而异圹。昔者吾母程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巳,”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注释】①祔fù,合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D.振业之 振:振作,振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⑤夫人喜读书,旨识其大义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替他们的母亲程氏写一篇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议论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经常告诫他们,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②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③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④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⑤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必欲之(_______________)  
(2)贼若出兵公(_______________)
(3)帝闻之大惊,汉曰(_______________) 
(4)于是飨士马(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于其郭中”
A.来于秦。B.见相如。C.左右欲相如。D.卷天下。
【小题4】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①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②。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中命乃寝 寝,停止
C.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
D.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B.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C.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D.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
B.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
C.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
D.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言诚不足采,侍中问晔,终不言。
②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③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④《傅子》曰:巧许不如拙诚,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不其密    (2)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
A.有益B.渐渐C.更加D.增加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子诚
A.只是B.正义C.正直D.爽快
【小题4】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B.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
C.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D.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小题5】第③段画线句“果得其情”中“情”指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6】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小题7】依据全文,简析刘晔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