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东方智士
(宋)朱敦儒
①东方有人自号智士,才多而心狂。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然地寒力薄,终岁不免饥冻。
②里有富人,连第宅,甲其国中。车马奴婢,钟鼓帷帐物物惟备。一旦,富人召智士语之曰:“吾将远游,今以居第贷子。凡室中金玉资生之具无乏皆听子用不计。期年还,则归我。”
③富人登车而出,智士杖策而入。奴仆妓妾,罗拜堂下,各效其所典薄籍以听命,号智士曰“假公”。智士因遍观居第,富实伟丽过王者,喜甚。忽更衣东走圊,仰视其室卑狭,俯阅其基湫隘,心郁然不乐,召纲纪仆让之曰:“此第高广而圊不称。”仆曰:“惟假公教。”
④智士因令撤旧营新,狭者广之,卑者增之,曰如此以当寒暑,如此以蔽风雨。既藻其梲,又丹其楹,至于聚筹积灰,扇蝇攘蛆,皆有法度。事或未当,朝营夕改,必善必奇。智士躬执斤帚,与役夫杂作,手足疮茧,头蓬面垢,昼夜废眠食,忉忉焉唯恐圊之未美也,不觉阅岁,成未落也。
⑤忽阍者奔告曰:“阿郎至矣!”智士仓皇弃帚而趋迎富人于堂下。富人劳之曰:“子居吾第乐乎?”智士恍然自失曰:“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初不知堂中之温密,别馆之虚凉。北榭之风,南楼之月,西园花竹之盛,吾未尝倪目;后房歌舞之妙,吾未尝举觞。虫网琴瑟,尘栖钟鼎,不知岁月之及子复归而吾当去也。”
⑥富人揖而出之。智士还于故庐,且悲且叹,悒悒而死。
⑦市南宜僚(名人。)闻而笑之,以告北山愚公。愚公曰:“子奚笑哉?世之治圊者多矣!子奚笑哉?”
(注释)①圊(qīng):厕所。 ②湫(jǐao)低. ③纲纪仆:管家 ④藻:文彩。引申为彩绘。。其梲(zhuó):屋梁上的短柱 ⑤忉忉:操心忧愁。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当寒暑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才多心狂其涸也,可立待也
C.忉忉焉唯恐圊未美也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地寒力薄后践华为城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古昔圣贤与当世公卿长者,皆摘其短缺而非笑之。
(2)智士恍然自失曰:“自君之出,吾惟圊是务。”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中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凡室中金玉资生之具无乏皆听子用不计。
【小题4】请结合文章结尾愚公对东方智士的慨叹,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2:5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B.论天下事  多次
C.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D.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小题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小题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错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①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注①二陆,陆机、陆云兄弟,都是西晋著名文学家。②韩、彭,指韩信和彭越,西汉名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B.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C.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D.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孤,古代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在文中是失去父亲,与现代汉语“孤儿”意义有所不同。
B.朱黄,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对古籍标点、校订时用它,以示与原文区别。
C.小学,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与“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义同。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职往往要高于原先所任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锴以文词见长,并为此痴绝。他的文章曾受到常梦锡的赞赏;他听到自己所作歌词为歌妓所唱,消除了自己的不快,哥哥徐铉赞叹他宁愿用歌词换取更大官职。
B.徐锴为人耿直,多次触怒权贵。他私下议论殷崇义起草军书的错误,被贬为乌江太尉;议论马延鲁为人名望浅薄,又得罪权贵,去掌管东都事务。
C.徐锴博学多才,为人敬仰。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没有人能懂,徐锴一一逐条应答;有使者曾把徐铉、徐锴比作陆机、陆云。
D.徐锴见识高明,富有远见。后主认为国家多难,用人以才为先,徐错却认为以德为先,受到后主称赞;临死前,庆幸没当亡国之俘,死后一年国家就被讨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屈原列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

公退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时期。齐云、洛星、井干、丽谯皆为前朝帝王权贵所建名楼。②稔: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代陶瓦,比屋皆然   比屋:家家户户
B.幽阒辽夐,不可状   具:全部。
C.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只。
D.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滁上 出:贬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价廉而工省也 挟飞仙遨游
B.公退暇   泣孤舟嫠妇
C.作小楼二间 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D.皆竹楼之所助 其闻道固先乎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闻 竹 工 云 竹 之 为 瓦 仅 十 稔 若 重 覆 之 得 二 十 稔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习之论文
(宋)洪迈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云:“《六经》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溺于时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B.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C.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D.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六艺。
B.文章,原指错杂的花纹,“天下之语文章”中的“文章”指的是文献、礼乐方面的学问。
C.百家,春秋战国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思想、学术流派。
D.老聃,一般指老子李耳,春秋战国时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著《老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经”时见不到它们互相引用,因“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
B.李习之认为,评论文章的六种说法,均出于个人情感和爱好不同,未真正涉及并指出文章的主旨。
C.《答朱载言书》中结合具体例子指出不同类型文章的亮点和缺陷,如《中说》、《太公家教》就是义理浮浅、词句华美的实例。
D.百家之言继“六经”后兴起,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老聃、列子、庄子、刘向、杨雄等人为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2)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