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小题1】“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1-10 12:3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望武昌    ②幽壑之潜蛟
③顺流而也   ④鱼虾而麋鹿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B.故燕王欲结于君
C.而今安在哉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语句都是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抒发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人生的感触。
C.文段中写曹军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击走刘备,攻破荆州,目的是赞扬曹操。
D.客人认为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世间凡人都将成为过眼烟云,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读书折 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驰
【小题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余扃牖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余既耸异之  凌万顷之茫
C.晚乃遁光黄间 不拘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下面四组中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5】请用“/”给文中曲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小题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