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九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小题1】“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1-10 12:3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赤壁赋》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通“嘱”,嘱咐
B.纵一苇之所 如:往
C.孤舟之嫠妇 泣:使……落泪
D.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其身也,则耻师焉
B.方破荆州/当南北分者
C.顺流东也/冰,水为之,寒于水
D.举匏樽相属/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先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然后又写客人悲凉的箫声,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由写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写赤壁的历史古迹。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D.所选文段描写波澜起伏,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变化,先是由喜到悲,然后再由悲转喜,表现了作者洒脱、豪迈的气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E.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小题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圆顶草屋,文中指粗陋的住处。也特指和尚奉佛、居住的寺庙。
B.方山冠,古代一种帽子,唐宋时隐士多戴,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C.从事,文中指行事。也是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饮酒、舞剑、打猎,视钱财如粪土,自称一世的豪士,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