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元祐三年,出知越州。元祐五年,钱穆父与苏轼重聚,又将徙知瀛洲。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③筠:竹。

【小题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苏轼对友人的赞美。简要分析之。
【小题2】词的下片写送别情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1-12-21 10:5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这是苏轼为唱和朋友章质夫所写扬花词而作。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②从教:任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阐开篇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用比喻的手法,写杨花坠离枝头,“抛家”而去,看似无情却“有思”。
B.“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作者将杨花勾魂摄魄、飘忽起落的状态比作少妇的愁肠百结、娇眼迷离的样子,细致而生动。
C.“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写闺中思妇梦里寻郎却被莺儿惊扰。
D.一场春雨下过,词人感叹飘零的杨花已经遗踪难觅,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照应了上文杨花“抛家傍路”。
E.最后三句有画龙点睛之效。作者将扬花比作眼泪,与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相呼应,比喻新奇脱俗,感情深挚饱满。
【小题2】有人说,“也无人惜从教坠”中的“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苏辙,自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人称“小苏”。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
(1)吐胀懑,无所不至
(2)得兵籍为民
(3)德自分死矣
(4)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奠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苏子愀然,正襟坐(危:危险))
B.哀吾生之须臾(须臾:形容生命之短)
C.而莫消长也(卒:突然)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曾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租同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B.顺流而东欲人之无惑也
C.卒莫消长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渺沧海一粟 古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通过赞美英雄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
B.作者写水、月等意象,阑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
C.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