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鄂州,治所今湖北武汉武昌;
②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情达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B.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词作开篇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
C.“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
D.“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为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E. 李白当年游览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自己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勉励自己,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词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8 11:5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宝绘堂记    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⑤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B.乎C.也D.哉
【小题2】对第④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绘堂坐落于驸马都尉私人住宅的东边。
B.宝绘堂的所藏书画都是王晋卿个人所有。
C.本段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和目的。
D.对于书画,“留意””而非“寓意”才是正确的态度。
【小题3】对文中与“寓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意于物”即寄情于物,即使微贱之物也能成为人的快乐。
B.古代的圣人并未抛弃可供享受的外物,但只是借以寄托情意。
C.王晋卿建造宝绘堂,就是践行“寓意于物”的最好例证。
D.钟繇等人“害其国”“凶其身”的事例是“寓意于物”的反面例证。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A.第①段开头B.第②段开头C.第③段开头D.第④段开头
【小题5】第②、③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农历十六。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晦(初一),望(十五),朔(每月最后一天)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大宿,每宿各有七个星宿。
C.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此处意为白茫茫的水气。
D.舳舻: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小题3】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鱼虾而麋鹿    ④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保留了传统赋体中诗的情韵,多处使用骈偶,采用了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但作者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赋文形式。
B.作者辩证地认识万物,找到了克服个体生命因短暂而引起恐惧心理的方法。由此,主客都回归到欢快的情境。
C.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兼具“变”与“不变”之二重性。
D.最后两段文字融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小题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下列对《鹧鸪天》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
B.上阙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白鸟翻飞、自由翱翔的欢腾与绿水映衬的红荷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融汇成一幅清新美好、淡雅怡人的画卷。
C.上阙四句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铺陈了大量意象。意象之间既有生机与衰颓的对比,又有色彩暖冷的对比,暗示出诗人心境复杂。
D.下阙“村舍外,古城旁”点明诗人的活动范围:“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细致,既呈现诗人的老态,又表现出诗人散步的悠闲,兴致颇高。
【小题2】本词(《鹧鸪天》)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到了雨,而两场雨又有诸多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雨的特点、作者写雨的手法、对雨的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