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B.上片三四两句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着力描绘白鸟、红蕖。
C.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E. 最后两句说天公想得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小题2】有人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两句是点睛之笔,说说你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6 09:57: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 属:劝酒
B.浩浩平如虚御风 冯:通“凭”,乘
C.是岁十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
D.今者暮 薄:稀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飘飘如遗世独立 ②顾安所得酒
B.①行歌答 ②及时遣归
C.①徘徊于斗牛间   ②以待子不时
D.①不知其所止     ②归谋诸妇
【小题3】下列对以上两段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营构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B.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谪:降职。苏轼因乌台诗案,在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辙并称“三苏”。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C.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