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亭怨①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②。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③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注]①这首词题在荆州江亭柱上,故名“江亭怨”,实际上它属于“清平乐令”。②“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③“扑鹿”,象声词,拍打着翅膀的声音。
【小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以“泪眼不曾晴”直接抒发了少女浓烈的思乡之情。
B.“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
不受羁绊,是把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为情所困作对比,更加衬托出少女内心深处的伤感。
C.下片中少女为雪花飘舞、沙鸥飞翔的情景所吸引,伤感情绪渐淡。
D.本词语少意多,露少藏多,画面丰富生动,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余味无穷。
【小题2】从炼字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两句中哪两个字用的最妙,并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09 06: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戊申晦,五,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文段二:

昔罢曹,与一二友祠岱岳。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前有药灶地,多鬼箭、天麻、元参之类。将五鼓初,各仗策而东,仅一二里,至太平顶,丛木中有真宗东封坛遗址。

拥褐而坐,伺日出。久,星斗渐稀,东望如平地,天际已明,其下暗。又久之,明处有山数峰,如卧牛车盖之状。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轮涌出,正红色,腾起数十丈,半至明处,却半有光,全至明处,却全有光,其下亦暗,日渐高,渐变色。五更三四点也。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又经天门十八盘,峰兀秀耸,眺青齐,诸山可指数,天下伟观也。

(邵伯温《泰山日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曰     或:有人 皆若偻 而:但,表转折
B.五更三四点也   度:估计,推算    伺日出 以:来,表目的
C.眺青齐 北:向北  久  之:音节助词
D.天下伟观也 信:实在,确实    其下暗 则:却,表转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B.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C.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D.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天干地支的一种组合,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戊申日是丁未日的后一日。
B.鼓,在这里指更。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戌时初(今19时)称为定更,定更时击鼓,所以,也将“更”称为“鼓”。
C.兖,即兖州,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商周时期,九州所指略不同,但兖州都在其列。
D.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赵恒的庙号。隋唐后,皇帝死后普遍有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诉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鬼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马存《赠盖邦式序 》)

【小题1】根据第二段内容写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中的一篇课文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从游历到文章有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阐述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古文论的进步性。
B.第二段比拟鲜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
C.文章首尾呼应,强调了《史记》的创作得之于山水游历。
D.本文笔势纵横,见解独特,显示了作者艺术创新的意识。
【小题4】联系全文,从两方面概括《史记》的特点
【小题5】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