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日:“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日:“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缚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讦牾 :讦:指责 牾 :抵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B.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C.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D.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亲去世。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一性格让他不仅得罪了权贵,连皇帝也曾被他得罪了。因此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
B.韩愈经过华阴县,认为柳涧一案是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其官为封溪尉。
C.时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要驱逐他,于是任命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可以不用台参,从而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制造了一场台参之争。
D.韩愈聪明敏锐,不诡诈善变;跟人交往,始终如一,提携的后进之士,也往往知名。和他交往的孟郊、张籍也都闻名于当时。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
(2)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0:2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泄禁中语 坐:徒,空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转凤阁侍郎 寻:不久
D.人吏为之语曰 人吏:百姓官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C.“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处存,京兆万年人。世籍神策军,家胜业里,为天下高。父宗,巧射利,侈靡自奉,僮千人,以此奋累除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遥兴元节度使。处存自右军镇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定州制置使,累迁义武节度使。黄巢陷京师,处存号哭,不俟诏,分麾下兵二千间道至山南卫乘舆。外约王重荣连盟,进屯渭桥,而泾州行军司马唐弘夫亦屯渭北。诏处存检校尚书右仆射督战,俄拜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中和二年,授京城东面都统。每痛国难未夷,语辄流涕,军中多处存义,愈为之用。素善李克用,又故婚好,遣使十辈晓譬迎劝卒共平京师。王铎差兴复功,以勤王举义处存为第一,收城破贼克用为第一。迁检校司空。复出兵三千属大将张公庆会诸军捕巢泰山,灭之。进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令孜讨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处存临事通便宜,有大将风。幽、镇兵悍马强,其地势也而易、定介于其间,侵轶岁至。及李匡威得志,谋并取之。处存善修邻欢,内抚民有恩,痛折节下贤,协穆太原以自助,远近同心。岁时讲兵,与诸镇抗,无能侵轧者。累加侍中、检校太尉。卒,年六十五,赠太子太师,谥曰忠肃。三军迹河朔旧事,推子郜由副使为留后,昭宗从之。累拜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进太保。

(节选自《新唐书·王处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B.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C.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D.田令孜讨王重荣徙/处存节度河中/上书言/重荣有大功/不可改易/摇诸侯之心/不纳趣上道/军次晋州/刺史冀君武闭门不内/而重荣拒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策军,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成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禁军。
B.“领”表示领受,与“除”“授”“拜”意思相同,都表示官职授予,“徙”则表示官职调动。
C.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西晋始置,多为虚衔,无实职,可以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
D.“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的“朔”都是指北方,唐末“河朔三镇”体现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形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处存家境殷实,出身富裕之家。他家族世隶属于神策军,他父亲王宗,善于追求财利,有奴仆千人,由于资财而显达。
B.王处存忠于君主,联合有用之人。他对外王重荣订约结盟,为了联合李克用先后派遣使者十人前去劝说开导并迎接。
C.王处存内外用心,确保地区安全。他对内安抚百姓,礼待贤士,对外与太原交好,训练军队,军力强大,保障不受侵犯。
D.王处存对国有功,享有身后哀荣。他救援皇帝、平定叛乱,多次升迁;死后被封太子太师,其子也得到提拔,后做太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巢陷京师,处存号哭,不俟诏,分麾下兵二千间道至山南卫乘舆。
(2)每痛国难未夷,语辄流涕,军中多处存义,愈为之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楚掠凝惨。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隐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
(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代不辱一人。   讫:请求。B.推事使顾仲琰其家。籍:查抄。
C.秋官侍郎周兴之。劾:弹劾。D.罪当诛,请之。   按:查办。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   )
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②讫代不辱一人
③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
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
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B.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C.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D.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
(3)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石,字中玉,陇西人,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籓府称之。自李听征伐,常司留使务,事无不办。太和三年,为郑滑行军司马。时听握兵河北,上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十二月,中使田全操、刘行深巡边回,从者讹言兵至,百官朝退,仓惶骇散。市人叫噪,尘坌四起。郑覃曰:“耳目颇异,且宜出去。”石曰:“事势不可知,但宜坚坐镇之,冀将宁息。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任重官崇,人心所属,不可忽也。”石视簿书,沛然自若。晡晚方定。  
开成元年,石放京畿一年租税。及正、至、端午进奉,并停三年,其钱代充百姓嫁娶钱。诸道除药物、口味、茶果外,不得进献。诸司宣索制造,并停三年。赦后,紫宸宣对。上曰:“朕务行其实,不欲崇长空文。”石以从前德音虽降,人君不能守,奸吏从而违之,故有内置之奏以讽之。
寻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领盐铁转运使。上御紫宸论政曰:“为国之道, 致治甚难。”石对曰:“朝廷法令行则易。臣闻文王陟降在上,陛下推赤诚,上达于天,何忧不治?”上又曰:“治乱由人邪正,由时运耶?” 石曰亦由时运九庙圣灵钟德于陛下时也陛下行己之道则是由人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当乱离无奈何之际又安得不推运耶?” 帝曰:“卿言是也。”
三年正月五日,石自亲仁里将曙入朝,盗发于郭尚父宅;引弓追及,矢才破肤,马逸而回。盗已伏坊门,挥刀斫石,断马尾,竟以马逸得还私第。上闻之骇愕, 遣中使抚问,赐金疮药,因差六军兵士三十人卫从宰相。
(节选自《旧唐书·李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亦由时运/九庙圣灵/钟德于陛下时也/陛下行己之道/则是由人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当乱离无奈何之际/又安得不推运耶
B.亦由时运/九庙圣灵/钟德于陛下/时也/陛下行己之道/则是由人/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当乱离无奈何之际/又安得不推运耶
C.亦由时运/九庙圣灵/钟德于陛下/时也/陛下行己之道/则是由人/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当乱离/无奈何之际/又安得不推运耶
D.亦由时运/九庙圣灵/钟德于陛下/时也陛下/行己之道/则是由人/而前代帝王甚有德者/当乱离无奈何之际/又安得不推运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即登第、及第,指封建时代在科举考试中中选。
B.宰相,泛指高级执政者或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朕,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D.加,文中指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头衔,等同于“领”“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石善于治理政事。李听征战讨伐之后,李石经常主持后方事务,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
B.李石深受皇帝信任。皇上经常让李石就朝廷之事进行奏对,兼任盐铁转运使时,李石的对答得到了皇上的肯定。
C.李石忠于职守。朝廷高官听说敌兵来了,四处逃散,郑覃劝说李石一起逃走,但李石执意不从,坚守岗位。
D.李石关心百姓生活。开成元年,李石决定减轻各地百姓的负担,将他们的租税和各个时节的进奉都免收三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听握兵河北,上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2) 盗已伏坊门,挥刀斫石,断马尾,竟以马逸得还私第。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咸阳焉  家:定居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传授
C.百姓有诣府称冤者 诣:前往
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起家指朝廷把人从家中征召出来,然后授以官职。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伏望是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敢言;他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