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辛词作于作者42岁时因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之时;苏词作于黄州。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中“翻空”两句,描绘出白鸟翻飞,红荷临水的画面,意境凄清冷寂。
B.辛词中“闲意态”三句,描绘出村民悠闲自在、生活有序、桑麻遍地的农村景象。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勾画出词人幽居时杖藜徐行的形象。
D.苏词中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而着一“又”字,则包含了词人无限感慨。
【小题2】辛词和苏词的划线句各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
【小题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4 02:0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 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画者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②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哭失声。 ②与可厌之,投诸地骂曰:“吾将以为袜。”
C.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字而幼孩,而鸡豚。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轮扁,斫车轮的木工称“轮”,“扁”是该木工的名字,这是古汉语中一种人物称谓法,如弈秋、庖丁、孟姜等,均属此类。
B.夫子,有时特指孔子,一般是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略含讥讽。
C.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丝织品主要有绮、锦、缎、绫、缣、纱、縠、罗等重要品种。缣素,是供作书画用的白色细绢,洁白的称素,带黄色的称缣。
D.墨竹一派,即湖州画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北宋文同、苏轼等,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必先“胸有成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为喻,认为文同画技固然高超,但画竹只是表象,真正的目的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规律的深悟,即“有道”。苏轼并不赞同,认为苏辙只得其意,未得其法。
B.第二段二人围绕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的玩笑辩论,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即艺术美不等同于自然美,如《筼筜谷偃竹》“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C.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文章颇多诙谐之语,妙趣横生,惟其如此,乃见二人“亲厚无间”,如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与下文苏轼“废卷而哭失声”形成映衬,以喜写悲,益见其悲,体现的也是艺术的辩证法。
D.本文先议“胸有成竹”画论,是画《偃竹图》的基础;再叙二人诗歌酬答,是《偃竹图》的由来;后写见画思人,抒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故人为中心,挥洒自如又章法谨严,形散神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⑵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白 霜露
B.今者暮   日西山
C.蒙茸   到则草而坐
D.正襟坐   攀栖鹘之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东也 予亦悄然
B.安所得酒乎 道士笑,予亦惊寤
C.浩浩如冯虚御风   返而登舟,放中流
D.惟江上清风 我知
【小题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渺渺兮予怀
D.游于赤壁之下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