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
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本是东吴(一说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兵器冶铸中心,同时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南北相争的要冲。②刘克庄: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度度:想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承标题,写诗人到访,想寻找一些断剑残枪来证明“冶城”确为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却寻而不得。
B.第二句写景,“古意”本抽象内在,诗人借真切可感的萧瑟西风将其形象化,充满无尽的悲哀苍凉之感。
C.颔联承“古意”写往昔,选取了孙权刘备和王羲之谢安等与冶城有关的历史人物吟咏抒怀,十分贴切。
D.颈联写往昔,视听结合,想象中独立的“高塔”和悲凉的“暮笳”声似乎都在传递着古人的感慨悲愁。
E. 作为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本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等手法,发怀古之幽情,具强烈感染力。
【小题2】尾联为什么说“怕上楼”?这样说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08 10:0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修,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进余钱十万贯   羡:羡慕
C.公乞将帅权     假:授予
D.是其为乱也     趣:催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小题2】(小题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