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赴惠州贬所途经惶恐滩所作。
②喜欢:蜀道中有错喜欢铺(苏轼自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既写出被贬之地的遥远偏僻,又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年貌,可见诗人处境之艰。
B.颔联对仗工巧,语意双关,动静结合,融合多种手法写出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情状。
C.“长风”一句表现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人相信自己定会再被重用,抱负得以施展。
D.颈联“添”“减”两个字写顺风行舟观赏沿途之景的快意,与前两联的格调迥然不同。
E. 前两联表现诗人晚年被贬谪的情况,后两联描写行船情景,诗意顺畅,结构清晰。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2 11:1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指异之 始:才
B.岈然洼然 岈然:山谷幽深的样子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知日入 ②耳得而为声
B.①箕踞遨 ②未尝往也
C.①至无见而犹不欲归 ②而吾与子之共食
D.①洋洋与造物者游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的形象。
B.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属 如    愀然    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顺流而东也”中“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鱼虾而友糜鹿B.火尚足以
C.秋水至,百川灌河D.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小题3】下列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句是( )
A.而今安在哉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为其然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三国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
【小题6】“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 (填战役) 的往事。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同类题4

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B.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C.“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