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张怀民:名梦得,一字保佺,北宋官员。②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欧》写他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被襟当风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③刚道:“硬说”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张怀民是苏轼在黄州的好友,两人同是因贬官来到黄州,志同道合。他们的交游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相关记载。
B.本词上阕开头两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广阔景象。
C.“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把眼前的平山堂与快哉亭融为一体,高远空濛,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D.下阕“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广阔明净的湖面,形成一幅山水画卷。
E.本词在写景之外还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迥异于一般写景抒情词作,表现了作者婉约细腻、自由洒脱的写作风格。
【小题2】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阐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19 08:05: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与严陵濑相接。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反映了诗人此时内心既急切又惬意。
B.“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优美的意境。
C.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D.该词上阕写水,下阕写山。词人把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入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小题2】这首词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 台 犹 不 足 恃 以 长 久 而 况 于 人 事 之 得 丧 忽 往 而 忽 来 者 欤
【小题2】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小题3】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小题4】“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