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高瞻敏行,有天下计。隋仁寿初,盎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①叛,盎驰至京师,请讨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论贼形势,素奇之,曰:“不意蛮夷中乃生是人!”即诏盎发江、岭兵击贼,平之,拜汉阳太守。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番禺名贼洗宝彻等反,杀官吏,盎率兵破之。宝彻兄子曰智臣,复聚兵拒战,盎进讨,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贼遂溃,擒宝彻、智臣等,遂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武德五年,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初,或告盎叛,盎举兵拒境。太宗诏右武卫将军蔺谟发江淮甲卒将讨之,魏征谏曰:“天下初定,创夷未复,大兵之余,疫疠方作,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且盎不及未定时略州县,摇远夷,今四海已平,尚何事?反未状,当怀之以德,盎惧,必自来。”帝乃遣散骑常侍韦叔谐喻盎,盎遣智戴入侍。帝曰:“征一言,贤于十万众。”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帝诏智戴还慰省,赏予不可计,奴婢至万人。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一时清晏,得民欢心。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①獠:古民族称呼,分布在今闽、粤、湘、川、云、贵等地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B.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C.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D.盎曰/吾居越五世/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本为主射者掌事,魏晋隋时为尚书省官员,唐初和北宋末行宰相权,宋后废。
B.辽东,指辽河以东,辽河以西称为辽西。古代有山东、山西,指太行山以东、以西。
C.赠,文中指“追赠”,即赐予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等,有赠官、赠谥、赠典等形式。
D.柱国,原为保卫国都之官,隋唐成为一种功勋级别,其中最高等级为上柱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盎有才有为。杨素与他讨论局势,对他刮开相看,惊讶于蛮夷中竟能有这等人才,便拜他为汉阳太守,去平定叛乱。
B.冯盎能征善战。他曾跟从炀帝征伐辽东,且击败叛贼洗宝彻等,之后又率军讨伐罗州窦州的叛乱,战功赫赫。
C.冯盎知足谨慎。当有人劝说其倚仗南越自立为王时,他当即表示人生已得富贵,拒绝了这样的请求。
D.冯盎善理政务。他查阅财务账册,揭露检举隐藏的行奸作恶的人事,一时间社会安定,深得黎民的欢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始合,辄释胄大呼曰:“若等识我耶?”众委戈,袒而拜。
(2)且王者兵不宜为蛮夷动,胜之不武,不胜为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8: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 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 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 重城破之进 爵 为 公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 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 里 。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 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除此之外,表示盛酒、饮酒器具的词还有“尊”“爵”“觥” “卮”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以其有史才,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功授刑部侍郎,乃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故世称“韩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 ①量移: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荣悴:兴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举进士,文于公卿间 投:投送
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誉   延:延请
C.均子锷凡,近者锷还省父 鄙:鄙陋
D.二人名位未,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振:传开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韩愈真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①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②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③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④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⑤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⑥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等到考中进士后,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传布他的名声,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B.韩愈曾上几千字的奏章诉说宫市的弊端,触怒了皇上;皇上就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韩愈的《进学解》很同情他;因为韩愈有史学才能,所以委任他做礼部郎中、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D.本文叙述了韩愈在仕途起伏的经历,称赞了他的真诚直率的品格、政绩以及文学成就,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乃呼其字。
(2)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同类题3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 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株,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也称行在所。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指代宗巡行所到之地。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典礼、科举、官员任免、学校等。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处理政事。此处指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在河南为官,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爱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仁寿初,诏百官举所知,述举云起通事舍人。大业初,改谒者。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自作门户,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于是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等皆坐免。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屯相联络,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一人犯令,即斩以循。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始,契丹事突厥无间,且不虞云起至。既入境,使突厥始云诣柳城与高丽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会百官于廷,曰:“云起将突厥兵平契丹,以奇用师,有文武才,朕自举之,”拜治书御使。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朝议少贼,不多发兵,官兵少,贼众。数见败北,贼气日张。请付有司案罪。”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訾大臣,毁朝政,所富不情。”贬大理司真。武德初,进上开府仪同三司,改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戚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隐太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B.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C.述性豪修/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D.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当时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的名称,管理此地的衙门长官,为京兆尹。
B.山东,崤山以东,是一个地区的泛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C.可汗,古代柔然、突厥、匈奴等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启民可汗”指突厥族首领。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敢于直言,得到文帝肯定。他曾当着隋文帝的女婿柳述的面,指出让柳述掌握军队机要大权会带来不良影响,文帝夸奖他的话是良药。
B.韦云起多次劾奏,惩治不良官吏。他曾建言,朝中多山东人,结党营私,应该抑制;认为虞世基、裴蕴等隐瞒实情,勾结契丹,应该问罪。
C.韦云起很有谋略,深得炀帝赞赏。为打败契丹,他要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做交易,使契丹不加设防,最后大败契丹,隋炀帝十分高兴。
D.韦云起被人怀疑,遭遇陷害而死。他的两个弟弟侍奉过隐太子,隐太子死后,窦轨怀疑韦云起会发动兵变,暗中设防,并最终将他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一人犯令,即斩以循。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
(2)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王践祚,拜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②。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②赓和:依韵唱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B.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C.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D.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动请求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和它表意相同的词语还有致仕、致政、休致、填沟壑等。
B.子、公,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自周代开始自高到底依次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宫体诗,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亦称“宫体”。
D.浮屠,佛教语,亦作“浮图”,分别有佛、佛教、和尚、佛塔等义项。文中的“浮屠”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世南沉静好学。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十几天不洗脸梳头。
B.虞世南刚正守节。在隋朝任职时,虞世南因性格刚正而多年得不到升迁,但他丝毫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
C.虞世南很有谋策。面对山崩、水灾的情况,虞世南进言唐太宗借鉴汉文帝时的解决办法来惠民稳定局面。
D.虞世南忠直诚恳。虞世南外表虽弱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连唐太宗都有感于他的诚恳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