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仁寿初,诏百官举所知,述举云起通事舍人。大业初,改谒者。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自作门户,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于是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等皆坐免。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屯相联络,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一人犯令,即斩以循。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始,契丹事突厥无间,且不虞云起至。既入境,使突厥始云诣柳城与高丽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会百官于廷,曰:“云起将突厥兵平契丹,以奇用师,有文武才,朕自举之,”拜治书御使。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朝议少贼,不多发兵,官兵少,贼众。数见败北,贼气日张。请付有司案罪。”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訾大臣,毁朝政,所富不情。”贬大理司真。武德初,进上开府仪同三司,改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戚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隐太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B.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C.述性豪修/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D.述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当时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的名称,管理此地的衙门长官,为京兆尹。
B.山东,崤山以东,是一个地区的泛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C.可汗,古代柔然、突厥、匈奴等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启民可汗”指突厥族首领。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敢于直言,得到文帝肯定。他曾当着隋文帝的女婿柳述的面,指出让柳述掌握军队机要大权会带来不良影响,文帝夸奖他的话是良药。
B.韦云起多次劾奏,惩治不良官吏。他曾建言,朝中多山东人,结党营私,应该抑制;认为虞世基、裴蕴等隐瞒实情,勾结契丹,应该问罪。
C.韦云起很有谋略,深得炀帝赞赏。为打败契丹,他要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做交易,使契丹不加设防,最后大败契丹,隋炀帝十分高兴。
D.韦云起被人怀疑,遭遇陷害而死。他的两个弟弟侍奉过隐太子,隐太子死后,窦轨怀疑韦云起会发动兵变,暗中设防,并最终将他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一人犯令,即斩以循。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
(2)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2 04:0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至字幼邻,擢明经第,解褐单父尉。从玄宗幸蜀,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至顿首,呜咽流涕。至德中,将军王去荣杀富平令杜徽,肃宗新得陕,且惜去荣材,诏贷死,以流人使自效。至谏曰:“圣人诛乱,必先示法令,崇礼义。汉始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不易之法也。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或曰去荣善守,陕新下,非去荣不可守,臣谓不然。李光弼守太原,程千里守上党,许叔冀守灵昌,初无去荣,未闻贼能下也。以一能而免死,彼弧矢绝伦、剑术无前者,恃能犯上,何以止之!彼逆乱之人,有逆于此而顺于彼乎?乱富平而治于陕乎?悖县令,能不悖于君乎?律令者,太宗之律令,陛下不可以一士小材,废祖宗大法。”帝诏群臣议,太子太师韦见素、吏部郎中崔器等皆以为:“法者,天地大典,王者不敢专也。帝王不擅杀,而小人得擅杀者,是权过人主。开元以前,无敢专杀,尊朝廷也;今有之,是弱国家也。太宗定天下,陛下复鸿业,则去荣非至德罪人,乃贞观罪人也。其罪祖宗所不赦,陛下可易之耶?”诏可。蒲州刺史以河东濒贼,彻傅城庐舍五千室,不使贼得集聚,民大扰。诏遣至慰安,官助营完,蒲人乃安。坐小法,贬岳州司马。宝应初,召复故官,迁尚书左丞。丞相杨绾请依古制,县令举孝廉于刺史,刺史升礼部。诏有司参议,多是绾言。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徙,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在占籍。今乡举取人未尽,请广学校,增国子博士员,十道大州得置大学馆,诏博士领之,召置生徒。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议。转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大历初,徙兵部。累封信都县伯,进京兆尹。七年,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礼部尚书,谥曰文。

(选自《新唐书·贾至传》,有删改)

注①彻:拆毁,毁坏。②傅城:靠近城垣。傅:靠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B.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C.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D.帝传位/至当撰册/既进稿/帝曰/昔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科举科目之一,考中者必须明习经学,与进士科同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B.太子太师,西晋始置,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东宫三师”,东宫代指太子。
C.举孝廉,唐朝开始实行,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D.赠,指追赠,也叫追封、追晋,即朝廷给已故官吏或其父祖加封官爵,以示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至才华卓著,文学才能突出。贾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曾随玄宗入蜀,担任起居舍人,为玄宗撰写传位诏书,得到玄宗认可,贾至非常感动。
B.贾至办事稳妥,能够安抚百姓。蒲州刺史为了抵御河东贼寇,毁掉许多房屋,百姓不堪其扰,贾至前往安抚,官府帮助百姓建房,平息了民怨。
C.贾至看重法令,分析事理透彻。贾至认为王去荣犯法当死,不能因为他的才能就宽恕,应严格执法,很多大臣与他意见一致,最终说服了皇帝。
D.贾至见解独到,得到朝廷认可。丞相杨绾请求按照古代制度,选拔人才,得到多数官员的认可,贾至提出不同意见,议论的人赞同他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去荣以偏裨提数千士,不能整行列,挟私怨杀县令,有犯上之逆。
(2)“使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议者更附至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④涵煦:滋润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B.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伏威狡谲多算,每剽劫,众用其策皆效。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共推为主。
隋大业九年,入长白山,依贼左君行,不得意,舍去,转剽淮南,称将军。下邳贼苗海潮拥众钞暴,伏威遣公祏胁谕曰:“天下共苦隋豪桀相与兴义然力弱势分不相统若合以为强则无事隋矣公能为主吾且从不然一战以决”海潮惧,即以众下之。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将兵捕击,伏威与战,伪北,诱颢堕葭榛泽中,顺风纵火迫之,步骑烧死几尽。海陵贼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轻之,召使并力。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破阵引伏威入幕,置酒,悉召酋首高会。伏威突斩破阵,众眙骇不及救,复杀数十人,下皆畏服。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讨之,稜不敢战,伏威遗以妇人服,书称陈姥,怒其军。稜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战,稜军射中其额,伏威怒曰:“不杀汝,矢不拔!”遂驰入稜阵,大呼冲击,众披靡,获所射将,使拔箭已,斩之,携其首入稜军示之,又杀数十人,遂大溃,稜走而免。
进破高邮,引兵度淮,伏威选敢死士五千,号“上募”,宠厚之,与均甘苦,每攻取,必先登,战罢,阅创在背者杀之。所虏获必分与麾下,士有战死,以其妻殉,故人自奋战,无完敌。宇文化及以为历阳太守,不受。徙丹阳,自称大行台。始进用士人,缮利兵械,薄赋敛,除殉葬法,民奸若盗及吏受赇,虽轻,皆杀无赦。上表越王侗,封楚王。
是时,秦王方讨王世充,遣使招怀,伏威乃献款。高祖授以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安抚大使、上柱国、吴王,赐姓,豫属籍。武德七年二月,卒。
(节选自《新唐书•杜伏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B.天下共苦 / 隋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C.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一战以决 /
D.天下共苦隋 / 豪桀相与兴义 / 然力弱势分不相统 / 若合以为强 / 则无事隋矣 /公能为主 / 吾且从 / 不然 / 一战以决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殉是古代以活人或物品与死者同葬的一种习俗,以活人殉葬直到清代仍然存在。
B.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场文书,主要用于大臣对君王以及下级对上级陈情言事。
C.尚书令是隋唐时代尚书省的长官,隋唐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长官同为宰相。
D.赐姓指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古代帝王常用赐给皇族姓氏的办法褒奖功劳、笼络人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B.杜伏威精于算计,富有谋略。对苗海潮威逼利诱,对宋颢诱敌深入,对赵破阵谋定而后动,对陈稜用激将法,都获得成功。
C.杜伏威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与陈稜之战中,他勇猛地冲入陈稜的军阵,不顾额头中箭,奋力冲杀,大败敌军。
D.杜伏威富有主见,亦能治理。投靠左君行,不如意就离去;宇文化及让他做太守,他不接受;在丹阳,薄赋敛,严法纪,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营护诸盗,出为导,入为殿,故其党爱服。
(2)伏威引亲将十人操牛酒谒,勒公祏严兵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