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文远传

徐文远,洛州偃师人。父彻,梁秘书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属江陵陷,被虏于长安,家贫无以自给。其兄休,书为事。文远日阅书于肆,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大儒沈重讲于太学,文远就质问,数日便去。或问曰:“何辞去之速?”答曰:“闻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先已诵得之。至于奧赜之境,翻似未见。”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与议论,甚叹服之

窦威、杨玄感、李密皆从其受学。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大业初,授国子博士。文远所讲释,多立新义,先儒异论,皆定其是非,然后诘驳诸家,又出己意

时洛阳饥馑,文远出城樵采,为李密军所。密备弟子礼北面拜之。文远曰:“老夫畴昔之日,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将军,今将军属风云之际,为义众所归,权镇万物,威加四海,犹能屈体尊师之义,此老夫之幸也。”密顿首曰:“欲先征化及(注),报复冤耻,然后凯旋,入拜天阙。”文远曰:“将军前受误于玄感,暂坠家声。回车复路,用康家国,天下之人,是所望于将军也。”及征化及还,而王世充权兵专制。密问计于文远,答曰:“是人残忍,意又促,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

及密败,复入东都,王世充给其廪食,而文远尽敬,见之先拜。或问曰:“闻君踞见李密,而敬王公,何也?”答曰:“李密,君子也;王公,小人也。”后王世充僭号,复以为国子博士。因出樵采,为罗士信获之,送于京师,复授国子博士。

武德六年,高祖幸国学,观释奠,遣文远发《春秋》题,诸儒设难蜂起,随方占对,

皆莫能屈。年七十四,卒官

(节选自《旧唐书·徐文远传》)

(注)化及:即宇文化及,鲜卑人,隋末叛军首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为事 鬻:购买
B. 为李密军所执    执:捉拿
C. 犹能屈体尊师之义 弘:弘扬
D. 意又促 褊:气量狭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有其言告重者    故为之文
B. 此老夫幸也 郯子
C. 密问计文远 而耻学
D. 罗士信获之 何其然也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春秋左氏传》相传就是左丘明注解《春秋》的一部史书。
B. 国子博士:学官名,为品行清淳、通明经义之人担任,也是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的顾问。
C. 顿首:行礼时,头触地即起。古代专门]用于平辈间的拜迎、拜送,拜贺、拜望等的礼节。
D. 僭号:冒用帝王称号或者使用超越自己本来地位的称号,被视为公然抗礼的反叛行为。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江陵陷,被虏于长安,家贫无以自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5】根据文章第一、二段,概括徐文远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0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裴谞传》)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谪;降级叫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
C.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的收支情况,裴谞立即引用孟子的话劝谏,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止屠宰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一件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的良苦用心。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为洗雪沉冤而设,如今被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文中学过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五。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 财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②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本意指林木遮住日光所成的阴影,后来引申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省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自宋以后,进士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
C.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D.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分为“大雅”“小雅”,“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雅颂”引申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诗穷而后工”,处于困窘之境的诗人更能体会生活的味道,抒发沉郁的胸臆,从而达到诗歌创作的较高境界。
B.梅圣俞孩童时写出的诗句使长辈惊异,待他长大后,学习了六经的仁义学说,写成的诗歌简朴纯正又富有古风,丝毫不取悦他人,所以当时人们对其诗歌的评价降低了。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好作品,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但王文康最终也未举荐梅圣俞。
D.谢景初曾经编定梅圣俞的诗集。十五年后,梅圣俞病死,欧阳修重修编撰《梅圣俞诗集》,在这篇诗集序言中表达了对梅圣俞不能“用于朝廷”的惋惜与悲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