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癸巳夏秋旱七月十月得雨喜雨有作
吴芾
早魃为灾害有秋,焦枯满目使人忧。片云忽向天边合,一雨俄惊地上流。
尽道槁苗须半活,如云晚稻可全收。老农两牧齐加额,且免流离过外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的标题点明了时间和事件缘由,其中“癸已”是天干地支法记年,“有作”二字,表明作者是有感而发。
B.“旱魃”,是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此处比喻旱象,“焦枯满目”则是对“旱魃”的具体描绘。
C.“忽向”表明云彩聚拢的迅速突然,“俄惊”表明雨水量大但下雨时间短促,令人惋惜。
D.“尽道”说明秋雨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人们在纷纷谈论雨水能救活干枯的禾苗,带来秋天的丰收。
E. 末句中的“齐加额”表明农民与州官对秋雨的敬意,诗人也为不必再流浪到外地而欣喜。
【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9 12: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且 B.所 C.其 D.也
(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A.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党同伐异    D.阿谀逢迎
(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三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附B.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D.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从者百人  卒取下者矣B.来,吾语 试言其次者
C.冀用世 何疾不容D.不如亟行,适异国 又公议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舍颖为居庐——先生在颖建筑房子居住
B.主人明恕,故未见疑——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贵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面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小题6】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小题7】《论语》中有孔子关于“友”的言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以孔子的标准,你认为任意是公议先生的益友还是损友?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开头即提供作词背景,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岁华销尽客心惊”,指经历岁月的动荡之后,看见漂泊异乡、年华老去、容颜无华的词人,友人倍感惊诧,凉意陡生。
C.“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
D.最后两句为全词添了些许亮色,词人劝慰故人,也是自慰:不要因“夜雨”而发愁,有“小窗灯”作伴,足以感到欣慰和愉悦。
E. 这首词感情真挚,情感表达形式多样,通过巧选意象、描摹情状、自问自答等手法传达真情,感染读者,直抵人心。
【小题2】这首词意境真切,情感丰富,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