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 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玉骢:良马。骄:壮健的样子。③可惜:可爱。
【小题1】本词写了月色,但仅着一个“月”字,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月亮来写的。
【小题2】请赏析“解鞍欹枕绿杨桥”中“欹”字的妙处。
【小题3】赏析结句“杜宇一声春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4 12:0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    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     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 轼

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优有取焉。

②《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③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④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⑤《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有删改)

(注)①吁俞:吁(xū):叹息,长吁短叹。俞(yù):文言叹词,表示允许。②祥刑:慎用刑法。③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④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⑤圮(pǐ)族:犹言败类也。

【小题1】根据文意推断,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字是
【小题2】第②段举史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慎刑”“广恩”的观点。
【小题3】以下6句话编为4组,全部体现“刑忠厚”的一组是(    )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③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④罪疑惟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⑤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⑥过乎义,则流而入于人,故义不可过也。
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句“有一善……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体现了“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
B.第②段引《传》和《书》中的名言,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第④段论述思路清晰,论证环环相扣,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其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
D.本文以忠厚立论,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罚。
【小题5】苏轼在谈论“刑赏”问题时所持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欲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 ①晚乃遁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
D. ①呼余宿家     ②吾还也
【小题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小题3】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 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 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 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