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夏季美丽景色。
B.本诗既借助景物意象描绘西湖美好的风光,又写了人的活动表现了诗人泛舟西湖的乐趣。
C.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D.上阕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描写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E. 下阕“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小题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05 08: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也,其后世居于太原。知远弱不好弄,严重寡言,面紫色,目多白睛,凛如也。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高祖留守北京,以知远为押衙。

潞王从珂反,闵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留帝传舍而去。

废帝入立,高祖复镇河东,已而有隙,高祖将举兵,知远与桑维翰密为高被画,赞成之高祖即位于太原,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保义军节度使。契丹耶律德光送高潞州,临决,指知远曰:“此都军甚操刺,无大故勿弃之” 。

天福二年,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忠武军节度使。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高祖怒,欲罢其兵职,宰相赵莹以为不可,高祖乃遣端明殿学士和凝就第宣谕,知远乃受命。五年,徙都留守。九月,朝京师,高祖幸其第。六年,拜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七年,高祖崩。

知远从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自出帝立,与契丹绝盟,用兵北方,常疑知远勋位已高,幸晋多故而有异志,每优尊之。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又拜北面行营都统。开运二年四月,封北平王,三年五月,加守太尉,然王未尝出兵。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八月,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赀钜万,良马数千。

(节选自《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B.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C.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D.与晋高祖俱事明宗为偏将/明宗及梁人战德胜/晋高祖马甲断/梁兵几及/知远以所乘马授之/复取高祖马殿而还/高祖德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明殿学士”官职名,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传舍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C.“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谥号,朝廷根据刘知远的生平事迹加给他的谥号以寓褒扬之意。
D.“以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领保义军节度使”,“领”有兼任低级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知远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面目呈紫色,白眼球居多,给人一种凛然的感觉
B.知远派勇士石敢将铁锤藏在袖子里,后来闵帝身边的人想要动武时,石敢与他们进行格斗,直至战死,后知远将闵帝身边的人杀光
C.知远不愿与杜重在同一诏书,闭门不出。高祖很生气,想要解除他的兵权,但宰相赵莹认为这样做不行,于是高祖派赵莹去知远家说服知远。
D.知远跟随高祖起兵于太原,有开创基业的功劳。自后晋出帝继位后,与契丹断绝盟约,北方连年用兵,常常猜疑知远,对知远只是表面优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以杜重威代知远领忠武,徙知远领归德,知远耻与重威同制,杜门不出。
(2)契丹寇澶州,别遣伟王攻雁门,败之于秀容。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承庆字延休。性谨畏,事继母为笃孝。擢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府中文翰悉委之。王为太子,迁司议郎。

仪凤中,诏太子监国。太子稍嗜声色兴土功承庆见造作玩好浮广倡优鼓吹喧哗户奴小人皆得亲左右承颜色恐因是作威福宜加绳察乃上疏极陈其端。又进《谕善箴》,太子颇嘉纳。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太子废,出为乌程令。迁凤阁舍人,掌天官选。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失大臣意,出为沂州刺史。

明堂灾,上疏谏,以“文明、垂拱后,执政者未满岁,率以罪去,大抵皆恶逆不道。夫构大厦,巨川,必择文梓、艅艎。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乘胶船也。臣谓陛下求贤意切,而取人之路宽,故一言有,而付大任。夫以尧举舜,犹历试诸难,况庸庸可超处辅相,以百万机畀小人哉?”书闻不报。未几,复为舍人,掌选。病免,改太子谕德。历豫、虢二州刺史,有善政。转天官侍郎,修国史。凡三掌选,铨授平允,议者公之。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累犹流岭表。岁余,拜辰州刺史,未行,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迁黄门侍郎,未拜,卒。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拜黄门侍郎继其位。赠礼部尚书,谥曰温。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凤阁舍人 累:多次
B.夫构大厦,巨川    济:渡过
C.故一言有,而付大任 合:符合
D.以百万机畀小人哉  揆:察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谓陛下求贤意切  安能以身察察
B.况庸庸可超处辅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C.然累犹流岭表 其无礼于晋
D.拜黄门侍郎继其位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承庆谨小慎微,为人孝顺,在补任雍王府参军时,府内的文书全委托给他,他文思敏捷,即使写大诏令,也未尝打草稿。
B.韦承庆敢于直谏,认为应该多途径选拔人才,不久再次担任舍人,但是因为他向来依附张易之,所以又被撤销舍人一职。
C.本文记叙了韦承庆的为官经历,他主张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宰相,在选拔任命官吏的过程中,公平允当,得到时人的肯定。
D.中宗认为韦承庆有才能,升任他为黄门侍郎,还没等到正式授官承庆就去世了,皇帝任命他的弟弟韦嗣立继承他的官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子 稍 嗜 声 色 兴 土 功 承 庆 见 造 作 玩 好 浮 广 倡 优 鼓 吹 喧 哗 户 奴 小 人 皆 得 亲 左 右 承 颜 色 恐 因 是 作 威 福 宜 加 绳 察 乃 上 疏 极 陈 其 端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承庆尝谓人所以扰浊浮躁,本之于心,乃著《灵台赋》,讥揣当世,亦自广其志。
(2)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这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节选自《与高司谏书》)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忤:违背
B.亦将闵足下不能 闵:怜悯
C.此君子之贼也  贼:盗贼
D.庶乎饰已不言这过 庶:希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B.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C.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D.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宰相,是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与丞相是同一个官职,各个朝代的称谓是相同的。
C.黜,本义是“黑暗”,在文中引申为“废,贬退”之义,指官员被降职或被罢免官位。
D.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信中称赞范希文刚正好学、有政绩,指出高司谏顾惜官位利禄,不敢主持公道忤逆宰相。
B.高司谏之卑鄙在于干了“毁贤”的勾当后,还要装作“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他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
C.作者对范希文品质、学识和为政才干的赏识与推重,目的在于衬托出高司谏卑鄙小人的丑恶面目。
D.作者在信中既表达了对高司谏为老母亲着想的理解,又对他的行为表示愤慨,这说明作者内心是充满矛盾和无奈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
(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这不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复,字履初。生成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以清操显。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宰相王缙欲得之,使弟紘说曰:“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复曰:“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缙憾之,由是废。数岁,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 复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帝不听。又言:“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今阽于危,当惩乂前败。”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杞词不正!”帝色胎,谓左右曰:“复慢我。”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初,淮南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皋杀邠、陇叛卒,不应楚琳。复还执政,建言:“陛下反正,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暸然知逆顺之理。”帝许之。复出,中官马钦绪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而从一密谂复曰:“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复曰:“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令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说。复辞疾上政事,许之。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新唐书·箫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有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
B.州有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
C.州有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
D.州有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京城所管辖的县为京县(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
C.监军,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隋末始以宦官为监军。
D.揖,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属于相见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行礼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复出身权贵,不事奢靡。他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多以服御车马互相炫耀,他却常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在房间里刻苦学习。
B.萧复关心民瘼,做事认真。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就去做,即使被弹劾撤职也不害怕;只要是不合理的事必定上奏言明,一点也不敢荒废职守。
C.萧复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他不怕得罪宰相,抵制高官诱惑,拒绝将别墅送给宰相王缙;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他予以厉声斥责。
D.萧复坦荡无私,敢于进谏。他建议不要让宦官参与军政机要,建议用忠贞的韦皋替代奸佞之首陈少游,以便让天下人知道逆顺之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令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说。
(2)“令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从一以闻,帝不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B.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C.“领”表示除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较低官职。此外亦有很多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等的词,如“改”表示“改任”,“拜”表示“授予官职”,“权”“假”表示“代理暂任”等。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魏谟仍进言不已。
C.魏谟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发现了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D.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的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