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播字明扬。贞元中与弟炎、起皆有名,并擢进士。以善治狱,御史中丞李汶荐为监察御史。云阳丞源咸季坐赇免,赂有司复得调,播劾解其官。历侍御史。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文诋之。实大怒,表播为三原令,将折之。播受命,府谢如礼。邑中豪强犯法,未尝辄贷,岁终最。实重其才,更荐之,德宗将擢以要近,会母丧解。还,除驾部员外郎。长安令于奴客与民盗马,吏系民而纵奴。播捕取,均其罚。关中饥,诸镇或闭籴,播以为言,三辅不乏。
李巽领盐铁,奏以副己。擢御史中丞,岁终,改京兆尹。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是时,天下多故,大理议谳,科条丛繁,播悉置格律坐隅,商处重轻,剖决如流,吏不能窜其私。帝讨淮西也,切于馈饷,播引程异自副,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帝嘉其功,超拜礼部尚书。
播荐皇甫镈,及镈用事,更忌播,而以异代使。播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穆宗立,逐镈,播求还。长庆初,召为刑部尚书,复领盐铁。时权幸竞进,播专务将迎,居位无所裨益。是时,南方旱歉,人相食,播掊敛不少衰,民皆怨之。然浚七里港以便漕引,后赖其利。
播少孤贫,自刻苦至成立,居官以强济称。天性勤吏职,每视簿领纷积于前,人所不堪者,播反用为乐。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劳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雅善占奏,虽数十事,未尝书于笏。再领盐铁,嗜权利,不复初操。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B.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C.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D.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奸人/冒之以剽劫/播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宪宗以为能/进刑部侍郎/领诸道盐铁转运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是帝王年号,在文中用于纪年。古代的纪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帝王庙号纪年等。
B.“趋”指礼貌性小步快走,表示尊敬。《论语》中有孔子之子伯鱼“趋而过庭”受到孔子诗、礼教诲之事的记载。
C.“课”即考课,是古代的一种官吏考核制度,它按照一定标准,对在职官吏的官德、政绩等进行考核并评定优劣等级。
D.“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播早期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弹劾犯有贿赂罪的云阳丞源咸季,要求罢免源咸季的官职;他抓捕并处罚了犯有盗窃罪的长安令的奴仆。
B.王播执法严明,卓有政绩。担任三原令时,邑中豪强犯法,他不予宽宥,年终政绩考核为优秀,以至于和他有矛盾的李实也推荐他。
C.王播勤于吏职,能力突出。面对繁重的任务,别人不堪忍受,他却反以为乐;他精通财物盈虚之理,解决了皇帝讨伐淮西时的粮饷问题。
D.王播受到排挤,作风有变。他受权贵忌恨而离开京城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后来回到京城,以奉迎权贵为务;南方发生旱灾时,他依然大肆敛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实为京兆尹,与播遇诸衢。故事,尹当避道揖,实不肯。播移文诋之。
(2)所署吏,苟无大罪,以岁劳增秩而已,卒不易所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5:0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博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官高位显,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miǎn)、勮(jù)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畸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六。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父福畸坐勃左迁交趾令。勃往省,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B.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C.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D.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B.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
C.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侍郎为吏部最高长官。
D.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汉代的这种习惯用语沿袭至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父、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B.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C.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D.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尚书省各部所属为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其职位等阶低于丞相、尚书、员外郎。
B.车驾,古代帝王所乘坐的车,有时因为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不趋,入朝不急步而行,古代臣子入朝必须趋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对臣子的殊遇。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常称官吏“有司”,但不是所有官员都如此称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选官不公,舆论不平。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事务,将没有学识的张奭评为第一,想以此攀附皇帝宠臣张倚,受到很大非议。
B.苗晋卿推行教化,恭敬有礼。苗晋卿充任河北采访使三年,政令教化得到广泛推行,告假回到壶关故里,望见县门时就徒步前行。
C.苗晋卿具有声望,受人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上奏皇帝让他镇守东道,遏制贼军。苗晋卿违旨未就职。
D.苗晋卿历任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特别优待他,并让御史召他到小延英殿议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至,必立饮,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2)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古代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
B.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 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 ,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