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慎矜,隋齐王昧曾孙。父隆礼,善检督吏,以严辩自名。年九十馀,以户部尚书致仕,卒。
慎矜沉毅任气,健而才。初为汝阳令,有治称。隆礼罢太府,宰相以慎矜得父清白。
帝喜,擢慎矜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被眷尤渥。慎矜迁侍御史,知杂事,高置风格。始议输物有污伤,责州县偿所直,转轻赍入京师,自是天下调发始烦。天宝二年,权判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太府出纳如故。于时李林甫用事,慎矜进非其意,固让不敢拜,乃授谏议大夫、兼侍御史,更以萧谅为中丞。谅争轻重不平,罢为陕郡太守。林甫知慎矜为己屈,卒授御史中丞,兼诸道铸钱使。
韦坚之狱,王供等方文致,而慎矜依违不甚力,供恨之,虽林甫亦不悦。供父与慎矜外兄弟也,故与拱狎。及为侍御史,繇慎矜所引,后迁中丞,同列,慎矜犹以子姓畜之,拱负林甫势,滋不平。会慎矜擢户部侍郎,仍兼中丞,林甫疾其得君,且逼己,乃与供谋陷之。
始,慎矜夺拱职田,辱诟其母,又尝私语谶书,拱衔之,未有发也。供乃与林甫作飞牒,告慎矜本隋后,蓄谶纬妖言,与妄人交,规复隋室。帝方在华清宫,闻之震怒,收慎矜尚书省.诏刑部尚书萧炅、大理卿李道邃、殿中侍御史卢铉、杨国忠杂讯。铉遣御史崔器索谶书,于慎矜小妻卧内得之,诟曰:“逆贼所固密,今得矣!”以示慎矜,慎矜曰:“它日无是,今得之,吾死,命矣夫!”温又诱敬忠首服诘言,慎矜不能对。有诏杖敬忠,赐慎矜死,籍其家,子女悉置岭南。
慎矜兄弟友爱,事姊如母,仪干皆秀伟,爱宾客,标置不凡,著称于时。宝应初,慎矜复官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宰相以慎矜得父清白(以:认为)
B.责州县偿所直(直:价值,价钱)
C.而慎矜依违不甚力,供恨之(恨:遗憾,后悔)
D.逆贼所固密,今得矣(:放置,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任免升降官职有专用术语,“擢”“迁”指升迁,“权”“知”指暂代官职。
B.京畿,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西汉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或其所辖地区合称“三辅”,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C.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纬是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D.尚书省,唐代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吏、礼、刑、户、工、兵“六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慎矜清廉有才干。他担任汝阳县令,像他的父亲那样清正廉洁,有善于治理的名声,宰相因此举荐他,皇帝特别恩宠他。
B.杨慎矜为朝廷着想。他担任监察御史、主持杂事时,提议上交物品中如果有污迹和损伤的,各州县要赔偿。
C.杨慎矜豪侠仗义。他不与王供等人配合去给韦坚罗织罪名,得罪了王供和李林甫,后被李林甫和王供密谋陷害。
D.杨慎矜有先见之明。他强取过王供的职田,辱骂过王供的母亲,还私下议论过谶书,所以被诬陷下狱时他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矜犹以子姓畜之,供负林甫势,滋不平。
(2)慎矜兄弟友爱,事姊如母,仪干皆秀伟,爱宾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11: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太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九•崔群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的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是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下面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
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土尽责”。田季安献绢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奏请阻止;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代贫民的租税。
D.崔群宽厚仁慈,法外也容情。权长孺获死罪,其母向宰相悲哀求情,崔群奏请宪宗,宪宗同情权母老迈,欲赦免权长孺,崔群怕夜长梦多,建议宪宗及时颁布赦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
(2)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神庆传

崔神庆,贝州武城人也。明经举,则天时,累迁莱州刺史。因入朝,待制于亿岁殿,奏事旨。则天以神庆历职皆有美政,又其父尝有翊赞之勋,甚赏慰之,擢拜并州长史。因谓曰:“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前后长史,皆从尚书为之,以其委重,所以授卿也。”因自为按行图,择日而遣之。  

②神庆到州,有豪富伪作改钱文敕,文书下州,谷麦踊贵,百姓惊扰。神庆执奏,以为不便,则天下制褒赏之。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③寻而兄神基下狱死,神庆驰赴都告事,得召见。则天出神基推状以示之,神庆据状申理,神基竟得减死。神庆亦缘坐贬授歙州司马。  

④长安中,累转礼部侍郎,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转太子右庶子。

⑤时有突厥使入朝。准仪注:太子合预朝参,先降敕书。神庆上疏曰:“伏以五品已上所以佩龟者,比为别敕征召,恐有诈妄,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况太子元良国本,万方所瞻,古来征召皆用玉契,此重慎之极,防萌之虑。昨缘突厥使见,太子合预朝参,直有文符下宫,曾不降敕处分。然古人虑事于未萌之前,所以长无悔吝之咎。况太子至重,不可不深为诫慎。以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伏望每召太子,预报来日,非朔望朝参,应须别唤,望降墨敕及玉契。”则天甚然之。寻令神庆与詹事祝钦明更日于东宫侍读。

⑥俄历司刑、司礼二卿。神庆尝受诏张昌宗,而竟宽其罪。神龙初,昌宗等伏诛,神庆坐流于钦州。寻卒,年七十余。明年,敬晖等得罪,缘昌宗被流贬者例皆雪免,赠神庆幽州都督。  

⑦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开元、天宝间,中外族属无缌麻之丧,其福履昌盛如此。东都私第门,琳与弟太子詹事珪、光禄卿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琳位终太子少保。

(选自《旧唐书·崔神庆传》,有删改。)

注释:①则天:即武则天,并州人。  ②仪注:制度,仪节。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制于亿岁殿,奏事旨 称:符合
B.寻而兄神基下狱死  当:判处、判罪
C.此重慎之极,防萌之虑 诚:确实
D.神庆尝受诏张昌宗  推:推荐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神庆出身宦门,入仕后,政绩卓著,深得武则天器重,虽然没有担任过尚书,却被破例授予并州长史一职。
B.并州谷麦价钱飞涨,惊扰了百姓,崔神庆把这一情况上报给皇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表彰和赏赐。
C.崔神庆受张昌宗案牵累,被流放到钦州。然而不久以后,又得到朝廷的昭雪赦免,并被派往幽州担任都督。
D.崔神庆荫泽绵长,三个儿子都身居高官,门庭显赫,当时号称“三戟崔家”。其他的亲属后代为官者也很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州,朕之枌榆,又有军马,比日简择,无如卿者。
(2)数上疏陈时政利害,则天每嘉纳之。
【小题4】根据第⑤段,崔神庆对“征召太子上朝”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

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

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

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缈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悌,指兄弟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第进士,即考中进士。没考中称为落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C.经术,指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牧守,守护,治理。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嗣立心地善良b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韦嗣立政绩卓著。韦嗣立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武则天赞扬了嗣立的能力,让他接替兄长的官职。
C.韦嗣立针砭时弊。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韦嗣立为国分忧。很多人都不愿出京做官,皇帝心忧,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自,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至地方做官,也称为京官外调。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使用“孟、仲、季”来表示。
C.“赠”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进行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所任的官职高。
D.《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五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B.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口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