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注释:①依:依附 ②孱弱:年少软弱 ③东归:回到家乡 ④迁:调动,重新任命 ⑤雅:平素,一向 ⑥并:并州 ⑦舁(yú):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看望
C.多其所规为 规:规划
D.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旧
【小题2】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正确的是(   )
A.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B.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C.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D.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0 08:1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新州刺史。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音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

帝尝言:“两都,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不完,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常费,积三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兼将作、少府二官,督营缮。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徒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于乃登洛北绝岸,延跳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猥曰:“天下有道,百宜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修事。我乃身藏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盗,劾免官。

初,东都方士朱钦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籍。弘机白;“钦遂假中宫驱策,依倚形势,亏紊皇明,为祸乱之渐。”帝遣中使慰谕,敕母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水淳中,帝幸东都,至芳桂宫,召弘机使白衣检校国苑,将复任之,为后掎而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列传第二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B.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C.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D.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亲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牛,禁卫官千牛备身、千牛卫的省称。掌执千牛刀,为君王护卫。
B.生徒,指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经学馆选拔后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者。
C.两都,又称“两京”,即两个京城。唐代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D.中宫,即宫中,此处代指宫中的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弘机处处留心,不辱使命。他出使西突厥时遇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于是撕下衣襟记录下途经各国的风俗、物产,撰写了《西征记》,回国后呈给皇帝,皇帝大为赞赏,升任他做朝散大夫。
B.韦弘机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他主管东都营田苑时,对犯法的宦官,杖打后才奏报,皇帝赞叹,赐给他五十匹绢,说:“以后有犯法的,直接处置他们,不用奏报。”
C.韦弘机节财省用,为君解忧。皇帝想要修整宫室,苦于财力不足。韦弘机提出用他担任司农卿期间节省的三十万缗营造宫室,皇帝非常高兴,下诏由他督造了多个宫殿。
D.韦弘机仗义直言,得罪武后。他告发受武后宠幸的方土朱钦遂贪赃枉法,因此得罪武后。太宗欲复韦弘机之职,受到武后阻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
(2)帝遣中使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日:“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是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B.夷,原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西部各族的总称,春秋时曾把野蛮的民族称为夷。
C.户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负责主管国家户籍、钱粮、赋税等事务。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主张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宽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能推心置腹待人,家里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之色,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昇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副:带领
B.乃以蜡丸书遗重进 遗:送给
C.馆于都亭驿    馆:住宿
D.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 收:逮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
B.判官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
D.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如都亭驿、孟城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晟自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怪,被道士用木杖驱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有文才。因文章出色被李昇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事很合李昇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
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周世宗不答应。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
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煦,涿州归义人也。煦为人美风仪,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煦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①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煦兼判三司。煦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煦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②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煦一切躅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煦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煦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诏罢煦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煦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快快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煦辄易日“有耻且格”。居俭诉日:“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煦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煦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摘编自《新五代史·刘煦传》,有删节)
【注】①帑:读“tā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2蠲,读“juān”,除去,免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B.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C.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D.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古代掌管编纂撰述的官称,按不同职称冠予头衔,如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等。
B.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之一。隋代开始设六部,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C.讳,又称避讳,意思是封建君主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D.崩,又称驾崩,指古代皇帝或皇太后的去世。诸侯去世称为“薨”,士大夫去世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煦受到唐明宗的赏识与重用。唐明宗一向敬重刘煦其人,喜欢他的风度和韵致,亲自提拔他担任兵部侍郎,使他升为端明殿学士。
B.刘煦敢于改革弊政。他兼管三司后,痛恨三司严重侵吞官银的弊病,在账簿上一一查看计算,核对虚实,并采取了一系列除弊措施。
C.刘煦因刚直遭罢相。相府的官吏忌恨他和李愚刚直,宣扬他们二人的不合,唐废帝得知后,罢免了二人的宰相,任命刘煦为右仆射。
D.刘煦不习典章掌故。他在担任宰相时,改动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的事起草的朝廷文告;进入朝堂时,不能确定正确的顺序,一时被传为笑谈。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煦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
(2)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