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注释:①依:依附 ②孱弱:年少软弱 ③东归:回到家乡 ④迁:调动,重新任命 ⑤雅:平素,一向 ⑥并:并州 ⑦舁(yú):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益治兵 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    顾:看望
C.多其所规为 规:规划
D.其陈用兵之略 陈:陈旧
【小题2】对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正确的是(   )
A.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B.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C.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D.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0 08:1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江行赠雁
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 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②缯(zēnɡ)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欧阳修被贬,世路正自坎坷,偶尔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显得羽翼衰微,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是多么地相似啊!
B.回想过去,固然令人齿冷,而面对前路,又充满乐观的情怀。因此,诗人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
C.李诗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透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实写明写别后的思念。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E. 李诗末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小题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帝乃止。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B.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C.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D.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车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社会安定、国力渐强,史称“贞观之治”。
B.中书省,封建政权行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之一)。
C.兼摄,是指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文言文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还有守、领、行、署、权、判等。
D.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方位而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就要立刻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一般是皇帝的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聪敏过人。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敏捷程度超过了颜师古。于是让他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
B.岑文本仪表美好,擅写文章。唐太宗行藉田礼及元日召见群臣后,文本上奏两篇文章,文辞华美情致丰富,加上有李靖举荐,他开始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C.岑文本工作尽贵,鞠躬尽瘁。做中书令时,跟随唐太宗征伐辽东,唐太宗对其委以重任,文本尽心尽力,最终心力交瘁而病死,太宗对此很伤心。
D.岑文本官居高位,清俭自律,待人以礼,不接受俸禄之外的其他财物。他的弟弟岑文昭多结识品行不端之人,文本亲自劝诫,文昭也最终改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合台嗟赏,遂得直。
(2)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勃兄劇,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B.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人才选拔考试的一种形式,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答策出色者,可评为“高第”。
B.剑南,即剑南道,唐朝行政区划之一,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其行政长官为剑南节度使等。
C.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此处的序后由王勃写成,即《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赠序。
D.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最早就叫《书》,“尚”即“上”,“尚书”即“上古的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聪颖早慧,少年得志。他六岁便善于文辞,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不到二十岁就在对策中获得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担任沛王府修撰。
B.王勃年少轻狂,恃才凌人。皇子们斗鸡,他写了一篇“檄文”,触犯了皇帝忌讳;在虢州他倚才欺凌同僚遭到同僚厌恶;后又擅杀官奴,差点因此丢掉性命。
C.王勃抱负远大,英年早逝。客居剑南时,他曾登葛愦山追思诸葛亮功绩,赋诗抒怀;被革除官职后去交阯探父,在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终年二十九岁。
D.王勃文思敏捷,极负盛名。他写文章援笔成篇,《滕王阁序》便是宴会上即兴而作;他不仅与兄弟有“三珠树”的美誉,更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士及,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开皇末,以述勋封新城县公。文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诏尚①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从幸江都,以父丧免,起为鸿胪少卿。其兄化及谋弑逆,以主婿忌之,弗告。已弑帝,乃封蜀王。初,士及为奉御,而高.祖②任殿中少监,雅自款结。及从化及至黎阳,帝手书召之。士及亦遣家童间道走长安,通谆勤,且献金环。帝悦曰:“我尝与士及共事,今以此环献,是将来矣。”化及兵日蹙,士及劝归命,不从,乃与封德彝诡求督饷。俄而化及败,与德彝等自归。帝让之曰:“汝兄弟率思归之人为入关计,尔得我父子,尚肯相假乎?今欲何地自处?”士及谢曰:“臣罪当死,但臣往在涿郡,尝与陛下夜论世事,顷又奉所献,冀以此赎罪。”帝笑谓裴寂曰:“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时士及女弟为昭.仪.,有宠,由是见亲礼,授仪同三司。从秦平宋金刚,录功,复隋旧封,以宗室女妻之,迁王府骠骑将军。从讨王世充等,进爵郢国公。武德八年,权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王即位,拜中书令,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或告其反,讯无状,召为殿中监,以疾改蒲州刺.史.。政尚宽简,人皆宜之。擢右卫大将军。……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帝尝玩禁中树曰:“此嘉木也!”士及从旁美叹。帝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乃今信然。”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不少有将顺,虽贵为天子,亦何聊?”帝意解。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其机悟率类此。久之,复为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有删改)
(注)①〔尚〕娶公主为妻。②〔高祖〕指唐高祖李渊。③〔假〕宽恕,饶恕。④〔秦王〕与后文的“太宗”均指李世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B.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C.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D.太宗延入阁语/或至夜分出/遇休沐/往往驰召/士及益自谨/其妻尝问遽召何所事/士及卒不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唐明皇、宋太宗、明成祖、汉武帝。
B.昭仪,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西汉始设,仅次于皇后,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后世至明均曾设置,地位已经下降。
C.刺史,“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D.南衙,唐宫城在长安城北部的中央,宫城以南有皇城,中央的省、台、寺、监各官署都设在宫城之南,故称南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士及深得皇帝信任。隋炀帝曾将女儿嫁给他,让他随从巡视江都;后太宗又把宗室之女许嫁给他。
B.宇文士及深有远虑。他没有参与谋逆弑杀隋炀帝;宇文化及兵败之时,曾劝其归附唐朝,但未被采纳。
C.宇文士及卓有战功。跟随秦王李世民消灭了宋金刚;后随同秦王消灭了王世充等叛军,多次得到提拔。
D.宇文士及通变谨密。常被太宗征召入阁,却终不曾向妻子解释;面对太宗的故意为难,常能从容应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
(2)又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若不省,徐啖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成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官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注)①昆仑:古指马来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B.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C.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D.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学习B.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拜:拜访。
C.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诣:前往。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者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如宋仁宗庆历四年;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C.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等历代礼制的影响很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王褒;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他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临朝,他担任广州都督,忌贪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时人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
D.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成阳焉。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