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煦,涿州归义人也。煦为人美风仪,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煦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①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煦兼判三司。煦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煦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②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煦一切躅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煦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煦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诏罢煦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煦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快快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煦辄易日“有耻且格”。居俭诉日:“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煦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煦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摘编自《新五代史·刘煦传》,有删节)
【注】①帑:读“tā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2蠲,读“juān”,除去,免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B.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C.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D.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煦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煦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古代掌管编纂撰述的官称,按不同职称冠予头衔,如侍读学士,翰林院学士等。
B.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之一。隋代开始设六部,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C.讳,又称避讳,意思是封建君主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D.崩,又称驾崩,指古代皇帝或皇太后的去世。诸侯去世称为“薨”,士大夫去世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煦受到唐明宗的赏识与重用。唐明宗一向敬重刘煦其人,喜欢他的风度和韵致,亲自提拔他担任兵部侍郎,使他升为端明殿学士。
B.刘煦敢于改革弊政。他兼管三司后,痛恨三司严重侵吞官银的弊病,在账簿上一一查看计算,核对虚实,并采取了一系列除弊措施。
C.刘煦因刚直遭罢相。相府的官吏忌恨他和李愚刚直,宣扬他们二人的不合,唐废帝得知后,罢免了二人的宰相,任命刘煦为右仆射。
D.刘煦不习典章掌故。他在担任宰相时,改动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的事起草的朝廷文告;进入朝堂时,不能确定正确的顺序,一时被传为笑谈。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煦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
(2)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7 11: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随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
(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父宁,有高操,谈辩可喜。擢明经①,调临涣主簿,弃官还夏,与阳城为莫逆交。德宗以谏议大夫召城,城未拜,诏宁即谕,与俱来。虞卿第进士、博学宏辞,为校书郎。抵淮南,委婚币焉,会陈商葬其先,贫不振,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
穆宗初立,逸游荒恣,虞卿上疏曰:“乌鸢遭害仁鸟逝,诽谤②不诛良臣进。臣敢冒诛献瞽言③。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②况今北虏方梗,西戎弗靖④,两河有疮痏⑤之虞,五岭罹氛厉⑥之役。人之疾苦积下,朝之制度莫修。边亡见储⑦,国用寖屈⑧,固未可以高枕而息也。陛下初临万几,宜有忧天下心。当日见辅臣公卿百执事,垂意以问,使四方内外灼有所闻。而听政六十日,独三数大臣承圣问而已,它内朝臣偕入齐出,无所咨询。谏臣盈廷,忠言不闻,臣实羞之。盖主恩疏而正路塞也。公卿大臣宜朝夕燕见⑨,则君臣情接而治道得矣。”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宰相因是贺天子纳谏,然不能用也。
德裕之相,出为常州刺史。宗闵复入,以工部侍郎召,迁京兆尹。大和九年,京师讹言郑注为帝治丹,剔小儿肝心用之。民相惊,扃护儿曹{11}。帝不悦,注亦内不安,而雅与虞卿有怨,即约李训奏言:“语出虞卿家,因京兆驺伍{12}布都下。”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周比,因缚左端倪。帝大怒,下虞卿诏狱{13}。于是诸子弟自囚阙下称冤,虞卿得释,贬虔州司户参军,死。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明经: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下文中的“博学宏辞”也是考试科目之一。 ②诽谤:指责、议论过失。 ③瞽言:无见识的话,多用于谦词。 ④靖:平定。 ⑤疮痏(chuāng wěi):创伤,比喻民生疾苦。 ⑥氛厉:寒气灾疫。 ⑦见储(xiàn chǔ):现成的储备。 ⑧寖屈(jìn jué):逐渐竭尽。 ⑨燕见:“燕”通“宴”,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 ⑩驰骋:涉猎。 {11}儿曹:孩子们。 {12}驺伍:达官贵人出行时前后侍从的骑卒。  {13}诏狱:关押犯人的牢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陈商葬其先 会:适逢
B.朝之制度莫修 修:修正
C.而雅与虞卿有怨    雅:美好
D.帝召宰相尉谢 尉:安抚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B.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C.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D.时又有衡山布衣赵知微/亦上书指言帝倡优在侧/驰骋无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辞颇危切/帝诏宰相尉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虞卿的父亲杨宁,有高尚的节操,能言善辩,考上明经科后,虽然调任临涣主簿,但他弃官回到夏,与阳城成为莫逆之交。
B.杨虞卿上奏章给穆宗,他认为穆宗应当每天接见、关心和询问辅政大臣和公卿百官,使四海之内外的人都能听到君王的声音。
C.衡山老百姓赵知微的进谏,言辞虽然率直,但是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叫宰相安慰答谢他,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杨虞卿因炼丹谣言事件被郑注、李训和李固言三人诬陷关进牢狱,后来他的子弟到京城喊冤才得以释放出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
(2)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昌,杭州临安人。中和三年,刺史路审中临州,昌率兵拒,不得入,即自领州事。镇海节度使周宝不能制,因表为刺史。昌已破刘汉宏,兵益强,进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僖宗始还京师,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补秘书之亡,授兼诸道采访图籍使。

始,为治廉平,人颇安之。当是时,天下,贡输不入,独昌赋外献常参倍。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朝廷赖其入,故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视诏书讫,字偿一缣,归当制官。而小人意足,浸自侈大,托神以诡众。始立生祠,割香木为躯,内金玉纨素为肺府,冕而坐,妻媵侍别帐,百倡鼓吹于前,属兵列护门足。属州为土马献祠下,列牲牢祈请,或绐言土马若嘶且汗,皆受赏。昌自言:“有飨者,我必醉。”蝗集祠旁,使人捕沈镜湖,告曰:“不为灾。”客有言:“尝游吴隐之祠,止一偶人。”昌闻,怒曰:“我非吴隐之比!”支解客祠前。

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有五千馀姓当族,昌曰:“能孝于我,贷而死。”皆曰:“诺。”昌厚养之,号感恩都,刻其臂为誓,亲族至号泣相别者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用人亦取胜者。

昌得郡王,咤曰:“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下厌其虐,乃劝为帝。近县举狂畐请,昌令曰:“时至,我当应天顺人。”其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皆赞之。昌益兵城四县自防。山阴老人伪献谣曰:“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昌喜,赐百嫌,免税征。

(选自《新唐书•董昌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B.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C.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D.始/罢榷盐/以悦人丰衣食/后稍峭法/笞至千百/或小过辄夷族/血流刑场/地为之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汉武帝时始置,意在监察地方。
B.秘书,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汉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之秘书令、秘书丞。
C.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是用来纪念活人的,而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逝者的。
D.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不得封郡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昌认真尽责,并不是无功受禄。打败刘汉宏,兵力日益强大,升为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后来获得了越民裴氏所藏的书并献给唐僖宗,被补上秘书的缺位。
B.董昌对唐王朝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当藩镇割据时,天下的贡奉不入唐室,只有董昌坚持向朝廷大量进贡朝廷依赖他的供奉,授封他陇西郡王的爵位。
C.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以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用香木雕刻自己的人像,摆上供品祈福请愿。
D.董昌野心膨胀,意欲称帝。向朝廷请求进封越王未果,得封郡王,却大为不满;属下及附近几县劝他称帝,他就说即帝位是应天顺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旬一道,以五百人为率,人给一刀,后期即诛。
(2)凡民讼,不视狱,但与掷博,不胜者死。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国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与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节选白《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B.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C.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D.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浮图是梵音音译,此处意为佛塔,唐朝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佛塔。
B.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C.《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D.夷、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小题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霁云忠肝义胆,英勇慷慨。南霁云当知道贺兰终究不肯出兵时,拒食丰盛筵席,愤然拔刀断指,斥责贺兰。
B.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张巡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没有忘记的时候。
C.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张巡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D.张巡等人勇武忠诚,保全节操。章圣皇帝东巡路过他们的祠庙时停车徘徊感叹,并把 他们的事迹刻在金石上。
【小题4】《张中丞传后叙》塑造人物时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1)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2)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3)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述公之事。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4)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小人赵岩等用事 (2)窃有善善恶之志 (3)不能述公之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求滑人 (2)吾子淹久敝邑
B.(1)梁之大臣老将多谗不见信 (2)臣供养无主
C.(1)盖希慕之至焉耳 (2)尔勿忘乃父之志
D.(1)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2)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小题3】用“/”给第(3)段画曲线部分断句。
初 受 命 于 帝 前 期 以 三 日 破 敌 梁 之 将 相 闻 者 皆 窃 笑。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
【小题5】文章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王彦章的“良将”形象?
【小题6】本文与《伶官传序》写作背景相同,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