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谬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视之 发:发现
B.以谓方从进士禄以养亲   干:求取
C.而法于千万世   师:效法
D.于是而学之     就:靠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写了旧本韩文获得的经过,从时文与韩文的盛衰演变,也反映出古文运动的产生及其发展。
B.杨、刘为代表的作品成为天下学者追逐的“时文”,道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风的深刻影响。
C.欧阳修十七岁应州试,被主考官黜退,认识到如果想获取禄位,就要好好在韩愈的文章上下工夫,来实现向来的志愿。
D.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
(2)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谬尤多。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4】本文叙写了作者读韩文的三个阶段,试作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5:4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褪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闭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小题2】卜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有平调、升官和降职三种情况,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白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珠,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C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弛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厌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 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公为政精明,而世闽人,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

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徙南京留 守,未行,丁母夫人忧。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节选自欧阳修《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B.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C.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D.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唐、宋进士分甲乙两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B.起居注,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几乎历代帝王都有,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制,制书,是用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有时也用于官员的褒奖嘉勉。
D.经术,即经学,泛指对先秦儒、道、法等各家经典著作进行注解、研究的学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忠君报恩,处事刚直敢为。他被皇上委以重任担任谏官,一心辅助皇上,遇事不避权贵,为皇上创造了良好的施政环境。
B.蔡襄坚持原则,敢于违抗皇命。御史吕景初等三人因言获罪,被革职为民,他深表不平,退回皇帝谕旨,拒绝拟写免职诏令。
C.蔡襄为政精明,大力兴利除弊。他熟悉闽地风俗,到任后礼贤下士,倡导经学,禁止铺张丧俗,禁绝巫觋蛊毒等,政绩斐然。
D.蔡襄荣显其母,侍母十分孝顺。他得到皇上赏识,母亲也得到皇上赏赐;为照顾老母,他舍弃朝廷职位,请求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正百度以修太平,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
(2)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元膺传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 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因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籓、裴垍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孟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 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问,宰相不能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无不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礼。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日岁旦不得省,为  恨:痛恨
B.既,帝逮问政事 谢:辞别
C.江西裴堪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  按:审查
D.宰相不能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元膺担任蕲州刺史,答应了囚徒的请求,不顾下属的劝阻,坚持让囚徒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大年初一。
B.吕元膺担任鄂岳观察使,曾经在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因无法辨认,不许他登城。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
C.吕元膺担任东都留守时,打破惯例,免除了旗甲仪仗。尽管有人反对,皇帝却没有听从,并且罢免了华、汝、寿三州的守将。
D.吕元膺担任吏部侍郎时,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名望很高,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吕元膺形象的主要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仆固怀恩纵兵掠并、汾属县,帝患之,以郭子仪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虽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诱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虏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

永泰元年,怀恩尽说吐蕃、回纥、党项等三十万,掠泾、邠,京师大震。于是帝急召子仪屯泾阳,军才万人。比到,虏骑围已合,乃使李国臣、高升、魏楚玉各当一面,身自率铠骑二千出入阵中。回纥怪问:“是谓谁?”报曰:“郭令公。”惊曰:“令公存乎?怀恩言天可汗弃天下,令公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报曰:“天子万寿。”回纥悟曰:“彼欺我乎!”子仪使谕虏曰:“昔回纥涉万里,戡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曰:“本谓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今存,我得见乎?”子仪将出,左右谏:“戎狄野心不可信。”子仪曰:“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骑五百从,又不听。即传呼曰:“令公来!”虏皆持满待。子仪以数十骑出,免冑见其大酋曰:“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邪?”回纥舍兵下马拜曰:“果吾父也。”子仪即召与饮,锦彩结欢,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国,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是谓天赐,不可失。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会怀恩暴死,群虏无所统一,遂许诺。吐蕃疑之,夜引去。子仪遣将白元光合回纥众追蹑,大军继之,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下素我,吾缓之 惧怕B.今存,我得见乎 确实
C.锦彩结欢,誓好如初 赠送D.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 攻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D.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沉着冷静。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威胁,郭子仪指出敌方首领是叛将,不得军心,作乱的多是自己原来的部下,自己曾经与他们有恩信,他们不会锋刃相向。
B.郭子仪声望极高。回纥人得知郭子仪在军中,极为吃惊,他们因为听信仆固怀恩的话,以为皇帝和郭子仪已死、中国无主才出兵的,不然的话不会参与这场叛乱。
C.郭子仪胆识过人。为示以诚意,让回纥人相信自己还活着,郭子仪不顾左右劝说,孤身深入敌营,与之痛饮叙谈,又派人送来罗锦,得到了回纥人的信任,欢好如初。
D.郭子仪审时度势。他指出吐蕃背信弃义,回纥军队如果倒戈一击,既能得到极大的利益,又能与唐朝续结盟好。回纥军队听信他的建议,与郭子仪军一起大破吐蕃军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耀卿,字焕之。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相王府典签。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为济州刺史,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末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佩剑,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
节选自《新唐书·装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B.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C.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D.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巡,指古代天子巡视东方。最有名的是秦始皇的东巡,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的文物,最后死在东巡的路上。
B.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秦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C.京兆尹,中国古代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之一,《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其中的“三辅”就包含京兆尹。
D.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耀卿为政有方,受到人民的尊敬。他担任长安令时,改变以前的配户与和市之法,杜绝了欺瞒运费的弊端,等到他离职后,人们还思念他。
B.裴耀卿劝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皇帝东巡时,他上书几百字,说“百姓如果反复被扰,那就不能宣告有成就”,皇帝将这句话当做了座右铭。
C.裴耀卿为官能为民着想,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得失。他在宣州任职时,亲自操持河防工程,工程未完,朝廷将他调动他处,他却等堤坝建成后才宣布诏令。
D.裴耀卿行事低调,不事奢华,他改任为右仆射上任时,为警示李林甫,只穿平常衣服,由赞者主持导唱,让前来观礼的李林甫默然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2)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