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肃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题及自四方来,莫不非议介,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持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耿。若是者,不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黍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妥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根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住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思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中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思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干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敢避怒     非吾之所有
B.出视事,诚也  然后知山之特立
C.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     心躁也为
D.诟置而辱之   师焉,或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从政刚满一年,无论朝野,怨声载道。司马光认为不必理会这些非议,不出二三年,这些非议将不攻自破。
B.藩镇大臣认为发青苗钱不合适,于是天子将他们的意见转给王安石,王安石心中不快,借口养病辞职。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一意孤行,推行新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置百姓的忧乐、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所以力劝王安石尽快修改新令中不正确的地方。
D.同马光认为自己身居高位,承受皇上恩典,理应为朝廷作出贡献,所以将自己的荣辱置于度外向王安石重申自己的观点。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以义责介甫。
(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7 11:2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节选)

(宋)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类;肴止于脯、酸、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昔正考父餿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菜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其家风,今多穷困。基金以俭立名以修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这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来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髓,稠粥。粥,稀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同年:年龄相同的人
B.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名   干:求取
C.走卒士服 类:像
D.子孙其家风  习:习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清白相承 臣供养无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类   均二策
C.会数礼勤 到则披草
D.孟僖子知后必有达人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表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为结尾告诫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铺垫。
B.第二段写近年来士大夫家宴客追求奢靡,物品精致重情义,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就会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没有了。
C.最后一段连举古人与今人多个事例,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明行俭和行侈其结果迥异的道理,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D.本文虽是告诫儿子,却不一味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诚,而是以翔实而鲜明的事例来说理,层层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节选自《淝水之战》)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敌,何谓弱也  勍:强有力
B.我以铁骑而杀之    蹙:突然
C.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重:加上
D.民有进壶、豚髀者  飧:熟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开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B.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C.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D.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属重型兵种,人马均装备有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又称重骑兵,是古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力量之一。
B.公,爵名,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候;小国称伯、子、男。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C.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
D.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是在阶下执事之人的自称,以此对君王表示敬意,到后来演化为君王专有的自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有报多成语今天仍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B.谢玄遣使者对阳平公融所说的一段话,目的在于以智激敌,诱其自乱。引发敌方速胜心理,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
C.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消灭晋军,无奈事与愿违,反面导致自己的车队溃败。
D.秦兵一后撒,阵势大乱,溃不成军,败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有十七八个。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2)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为赠。余曰:余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予言为赠 贫贱困苦终其身
B.余知生     余言太迂
C.于是焉     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为益且大也
【小题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小题5】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