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拟将憔悴吊三闾”的表达效果。
(2)“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03 08:5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 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小题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这三句的表达技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
北宋 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①。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注①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以“雪云散”“放晓晴”写冬尽春归的季候转换,然后写早春梅柳的独有风姿。
B.下片“一年”三句,写“小艳疏香”胜过浓芳,体现了词人对春光美景独特的审美眼光。
C.“到清明”四句写清明暮春时节百紫千红,虽一片烂漫,但“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D.词末三句借景抒情,表达伤春之意,赏花不怕春寒,大不了喝酒自暖,也要早占韶光。
【小题2】诗人提出“探春及早”的观点,下列诗句所写的景致,不符合作者的审美情趣的两项是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B.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D.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北宋•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E.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朱熹《春日》)
【小题3】作者在序中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请对上片中所写的梅柳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蝗虫辞

(宋)孙因

开禧三年孟冬,孙子行野中,见有伐鼓举烽者,意其捕寇而即戎,就而问焉,则尽田间之老农也。得物,状甚怪:喙刚而铦,目怒而黔;或振其股,或揪其髯;羽翼未成,已学飞舞。余异其状,问于田父。田父愀然曰:“子识今秋飞蝗之状乎?此其子孙,而彼其祖父也,官命我辈捕之。”余曰:“蝗何负于官见捕乎?”田父仰天涕泣曰:“是害我稻黍者也,王法之所不恕。既来矣,则田之毛发,化而为黄埃,然后知其为灾。”余曰:“吾为若谕之使去,可乎?”曰:“幸甚!恐不可谕耳。”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苟官吏召汝,则民何辜?且食,民天也。汝啖民之天,以充其体肤,天将汝诛矣!速去,无久居!”

顷之,若有昂首扬目趯趯①而股鸣者。听之,则曰:“今为害者岂我乎?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食人之食而误国者,非蝗乎?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自汉以下,蝗日益盛,民日益病;蝗日益硕,民日益瘠。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蝗未息也。鸣呼!其为害三千余年矣!跔跔跃跃,实繁有徒。去之复生,芟之愈芜,其庸有既?必有良史,特书屡书,而胡独罪余?”

“且夫节按常程,无非急征;鬻狱卖判,价随重轻;外托公计,内为己赢。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匮金囊帛,峙如山岳;一筵之费,或至千索;咀嚼已竭,未厌溪壑。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乘马从徒,呵哄塞衢;鸣玉曳履,铿锵步趋。月糜都内钱,日廪太仓粟。若是者,不谓之蝗,可乎?节、察、访、团等官,本待有功,岂为养安?养实以逸,坐厚秩;率民户百,不能供一。推此以往,其他可知。贵介姻族,及傔仆,倚势豪夺,飞食人内,鼓吻弄翼,道路以目。凡此皆人其形而蝗其腹者也,其为民害,章章如是。若夫惰田之农,淫浮之技,曳缟之商,纂组②之女,依倚市门之子,假饰衣冠之士,琐琐碌碌者,尚不与此。”

“然则丰年富岁,常有数十百万飞蝗在天下,咋人骨髓,岂特食稻黍而已!况害稼者有时,害民者无期。今圣天子齐明洁蠲③,至诚动物。我虽无知,将率我族类而远迁矣。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

因述其语,书以自省,俾观风者得之,以为有位警焉。

(选自《宋金元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趯趯(tì):跳跃。②纂组:编织。③齐(zhāi)明洁蠲(juān):光明清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有鼓举烽者 伐:敲击
B.虽唐之贞观、开元间号多乐岁 乐岁:丰年
C.縻厚秩 坐:因为
D.至诚动物 动物:使万物感动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蝗何负于官见捕乎 ②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B.①其庸有既     ②其皆出于此
C.①及傔仆 ②令张良留谢
D.①俾观风者得之 ②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传统赋体的问答形式,通过“我”与老农的一番对话,既叙写了田间之蝗的为害之深,又描述了人间之“蝗”横行肆虐的社会现实。
B.作者于开禧三年孟冬行走于田野中,见农人灭“蝗”,感而赋此文。“开禧”是年号,“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也称“初冬”。
C.作者借“蝗”喻人,用“琐琐碌碌者”对比贪官污吏,揭露封建社会贪官污吏为数之多、为害之烈,给了当政者“贪官不除,国无长治久安”的警示。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辛辣犀利又富有生趣,极富感染力。对当时恶劣世风的指斥大胆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试掇魁杰者数辈置于前诘之曰使汝害稼天欤人欤惟天惠民必不使尔为吾民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毒者,非蝗乎?
(2)然我辈虽去,民终未得晏然也,使若属未殄,天下宁有丰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