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_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齡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语/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赠,是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少年时就善写文章,且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向皇帝推荐张九龄,认为他能够担任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时,张九龄劝张说不要违规提拨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应该除去,否则将来必成祸患,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威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禆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09: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完成各题。

李勣,本姓徐氏,名世勣,以犯太宗,单名勣。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仪人王伯当共勣说翟让奉密为主。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越王即位,赦密罪,封魏国公;授勣右武侯大将军。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勣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疗,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年七十六。及葬日,帝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

(选自《旧唐书·李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以富贵  邀:求取。 ②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衣服。
B.①公自献  听:听凭、任凭。②非足也   利:有利于。
C.①令河南、山东兵  总:统领。 ②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D.①朝野之  义:信义、恩义。 ②神明自得   神明:人的智慧。
【小题2】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未之有也。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非我也,岁也。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⑦⑧/②③⑤⑥/④⑨
B.①④⑦⑧/②⑤⑥/③/⑨
C.①⑦/②⑤⑥/④⑧/③/⑨
D.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名讳,古人名中如有字与皇帝名讳相同,则需改字或减字。此外,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讳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黛玉“读书凡‘敏’字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即是此理。
B.上柱国,又称柱国,古代官名,周代时楚国设立,为最高武官。隋唐以后,为勋官称号。也可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人物。
C.储贰,又称储副,即皇太子,指古代被现任皇帝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儿子,一般由嫡长子担任。
D.薨,古时对“死”的一种讳称,一般称诸侯王公、士大夫之死,也可称皇帝的嫔妃之死,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开头所言“老太妃已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入唐后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丧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B.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C.李勣深受太宗的关爱和信赖。李勣突得重病,太宗按照药方上所说,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为他和成药让其服用。太宗到李勣家中赴宴时,曾脱下御衣盖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密身上。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造,字玄宰,博陵安平人。少涉学,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引为宾僚,累至左司员外郎。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朱泚之逆,造为建州刺史,驰邻州,齐举义兵,德宗闻而嘉之。及收京师,诏征造至蓝田,以舅源休明逆伏诛,上疏请罪,不敢即赴阙。上以为知礼,优诏慰勉,拜吏部郎中、给事中。贞元二年正月,与中书舍人齐映各守本官,同平章事。时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故不次登用。造久从事江外,嫉钱谷诸使罔上之弊,乃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选官典部送上都;其尚书省六职,令宰臣分判。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造与元琇素厚,罢使之后,以盐铁之任委之。而韩滉方司转运,朝廷仰给其发。滉以司务久行,不可遽改。德宗复以滉为江淮转运使,余如造所条奏。元琇以滉性刚难制,乃复奏江淮转运,其江南米自江至扬子凡十八里,请滉主之;扬子已北,琇主之。滉闻之怒,掎摭琇盐铁司事论奏。德宗不获已,罢琇判使,转尚书右丞。其年秋初,江淮漕米大至京师,德宗嘉其功,以滉专领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造所条奏皆改。物议亦以造所奏虽举旧典,然凶荒之岁,难为集事,乃罢造知政事,守太子右庶子,贬琇雷州司户。造初奏太锐,及琇改官,忧惧成疾,数月不能视事。明年九月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旧唐书·崔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B.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C.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D.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古代官府往来的一种下行文书,常用以征召、晓谕、声讨,也泛指信函。
B.诏书有一定的格式,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优诏是有关优惠照顾的诏书。
C.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后为分掌各司事务官员,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吏。
D.漕,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征收的粮食等从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造少有志,好经邦济世之学。他年轻时就广博地涉猎学问,喜欢和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谈论经世济民的方略,他们称许自己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崔造明礼法,处理事情很谨慎。京城收复后,皇上征召他,因舅父叛逆被处死,他上疏请罪,皇上认为他懂得礼仪法度,拜为吏部郎中、给事中。
C.崔造性正直,就钱谷使用进谏。他明了掌管钱谷的使官欺骗皇上的情况,对此非常痛恨,于是上奏朝廷,提出了关于两税钱物征收管理等意见。
D.崔造非相材,缺少政治家气度。他所奏条例被认为不合凶荒之年,还没施行就废止;元琇改官时,他因忧惧交加生病,数月不能处理政事,第二年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
(2)时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故不次登用。

同类题3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本名仁宣,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仁愿廷奏承景周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寻加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以老致仕。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B.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C.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D.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五品即九品官阶的第五级。九品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知县为第九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
C.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表”即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辞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流、王易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D.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2)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行冲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堪充旨味者多
(2)并奏原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A.资费B.咨询C.供给D.取用
【小题3】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B.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C.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D.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小题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庆幸B.感动C.欣慰D.自傲
【小题6】第②、④段“编撰史书”和“著写《释疑》”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